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平面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别称紫阳,知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漏月、晚浦归帆、意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白颈蛙。

南熏门的来历?

南薰门,俗称大南门,为明初扩建县城时所置,是镇海县城正门。根据石书上的内容记载,南薰门内原建有月城,城门上建谯楼,外濠河架设吊桥,曾驻守士兵。到了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拆门拓路,将东城墙一段拆后建小菜场,不知道是不是如今南街菜场的前身。同时改建吊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南薰桥。到了1984年建城河东路时填没,桥随之废。南薰门应该是众多城门中最早拆除的一座。

取名为南薰,其中自有典故。《孔子家语·辨乐解》中道:“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吕氏春秋云:东南曰薰风。唐诗有曰:薰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唐人邬载《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明何景明在《中元节》一诗中写道:“北极犹前日,南薰亦旧风。”自虞舜之后,后人多借 “南薰”以寓和煦兴发,并且主要命名于宫、殿、观、楼、门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镇海城门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镇海城门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南熏门的来历,镇海城门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