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与苏堤相关的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与苏堤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治理过西湖的名人,从唐到清有:李泌、白居易、苏轼、杨孟瑛、李卫、阮元等。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时,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唐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许敬宗——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    苏轼——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苏堤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白堤    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岳王庙    毛文龙——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将    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就义于杭州,葬于西湖    宋应昌——明代军事家,万历年间抗倭援朝主将    张岱——明末散文家、史学家,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    葛云飞——抗英民族英雄

《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与苏堤相关的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与苏堤相关的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有几位名人治理过西湖 与苏堤相关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