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通货膨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通货膨胀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一、通货膨胀时,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疯狂生产。然后过剩,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形成通缩。

二、通胀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货币投放,导致货币数量远高于GDP的增长和正常流通的需要。钱就会贬值,越来越不值钱,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就显得越来越贵,造成民众的财富被稀释,实际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需求端的萎缩导致供给端的相对过剩,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掉,信贷扩张时期发出的大量贷款就会成为坏账,金融体系面临风险。极端情况下大量银行倒闭,国家信用体系崩溃。

三、通缩是由于货币投放不足,市场流动性不够,引发大宗物品和资产价格下跌,企业营收减少、利润下降,从而造成银行坏账增加。面对不明朗的经济前景,企业借款和银行放贷的动力均大幅降低,信贷进一步萎缩,最终导致经济全面衰退。

通货紧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产过剩。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大量产品销不出去,造成通货紧缩的发生。一些国家的经济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生产过剩的制约,以至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二是有效需求不足。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资减少的制约等负面因素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这也是通货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正如一个胃病患者,说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胀”(供给过剩)是一回事一样。

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一直复苏不力,这对依赖美国经济带动的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也促使这些国家的通货呈现下降之势。

历史上通缩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供应过剩、经济衰退、货币政策过紧等。为了对抗通缩,政策制定者和央行通常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 货币政策调整: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经济增长和消费,减少借贷成本,鼓励更多的投资和支出。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印钞或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增加通胀压力。

2. 财政政策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经济活动,提高消费水平,从而缓解通缩压力。这样的措施可以提振企业利润、促进就业增长,并增加货币流动性。

3. 减少税收和管制负担:政府可以减少税收和监管负担,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自由度,激发创新和投资的动力,促进经济增长。

4. 产业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实施产业政策来促进某些行业或领域的发展,从而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5. 国际合作与贸易:国际间的合作和贸易可以帮助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营造更加稳定和有利的贸易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经济体和历史时期通缩的起因和解决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应对通缩时,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从历史上看,中国出现了两轮通缩或者“类通缩”:

一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1997年-2002年),其间CPI、PPI负增长月份累计分别为39月、51月,最低值分别为-2.2%、-5.7%,中国通过国企改革、银行改革、发行长期国债投基建、加入WTO等走出通缩;

二是2012年-2016年,其间PPI连续54个月为负,最低达-5.9%,但CPI仍为正值,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走出PPI通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通货膨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通货膨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为什么通缩往往是通胀后发生的 中国历史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