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故事和典故?
据说王安石的儿子英年早逝,儿媳妇年纪守寡,独居小楼。王安石对此很不放心,于是经常前去暗中探望儿媳妇,希望能照拂一二。但是他的儿媳妇却误会了自己公公的意思,又加之丈夫已逝,深闺寂寞,竟起了不该起的心思。她以为王安石对自己有意,于是便在墙上写诗,诗句有风流不落别人家。其中暗含的意味,显而易见。儿媳妇写的诗被王安石看见后,赶紧将媳妇所写之诗以指爪爬去壁粉。
第二种说法,说的是王安石的儿子去世之后,王安石与自己的儿媳妇在院子里纳凉。那时候天气炎热,儿媳妇穿着清凉,侧躺在碧纱帐里。月色朦胧间,远观身资曼妙状若琵琶,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教人欲罢不能!
王安石越看越心悸,越看越心痒,于是便起身在积满灰尘的石桌上写下两句诗:碧纱帐里一琵琶,我欲弹时理有差。写毕,咳嗽一声,即刻离开。
王安石的媳妇儿听见自己公公的轻咳,瞬间领悟,出来一看,见到了王安石留下的诗句。便在后面续上两句:愿借公公弹一曲,风水犹留在吾家。写毕,亦咳嗽一声,即刻离开。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在下马山的榉林书舍读书,离书舍不远的流坊街口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家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了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较,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掉一滴汤,算你白吃。”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王安石毁稿,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怎样?
王安石一般做文章阐述议论见解,必定要达到出人意表、有独立见解的地步。
一旦认为自己的见解与别人相同,则认为是流俗之见,必定不再阐发出来。不论写得怎样好,他都要毫不可惜地毁掉或重写,王安石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可贵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文章也要立意新颖写出自己的特点来。王安石“绿”的故事?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这一“绿”字,王安石可以说是苦思冥想,斟酌揣摩了许久,先后用过“入”,“过”,“到”等多个动词,后觉得这些动词太死板,不如“绿”字鲜活,才确定用此字。一个“绿”字,化静为动,巧妙地向读者展示出春风吹过后,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动人春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王安石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王安石的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