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概括十个故事?

中国明朝时期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可以说已经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而且在明朝时期还发生了许多大事,足以影响整个世界,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吧。

明朝十大重大历史事件

  1.胡惟庸案

  2.靖难之役

  3.郑和下西洋

  4.永乐迁都

  5.三杨辅政

  6.土木堡之变

  7.于谦保北京

  8.夺门之变

  9.戚继光抗倭

  10.张居正改革

大保国剧情?

京戏《大保国》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明穆宗时期,《大保国》不是真实的故事。

《大保国》是传统京剧《龙凤阁》中前奏,接续的有《探皇陵》与《二进宫》。《大保国》讲述的是:明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李妃之父李良,企图篡位,诱逼李妃命己摄政,并命朝臣画押,唯定国王徐延昭与兵部侍郎杨波不从,一同入宫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

李良气焰因之更盛,徐延昭愤极,以太祖御赐铜锤痛击李良,李妃责其有意欺君。后两出则讲述李良封锁昭阳院。

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李妃悔悟,遂以国事相托,由杨波发动人马,率斩李良。

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讲一个历史故事?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故事简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故事简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保国剧情,明朝历史故事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