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都做过什么官?

范仲淹做过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等。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1015年,范仲淹科举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天圣初年,范仲淹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年),任秘阁校理,因奏请刘太后还政,被贬职至陈州。仁宗亲政后,提拔其为为右司谏。又因谏言废郭后一事,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和,被贬到睦州、苏州。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呈上《百官图》,针砭时弊,被指为朋党,又被贬到饶州、润州和越州。

康定元年(1040年),皇帝召其为陕西都转运使。康定二年(1041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镇守延安,抵御西夏,时称“韩范。”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

王安石和范仲淹生平?

1----范仲淹

字希文,北宋人,生于公元989年8月29日,卒于1052年5月20日。按照在位皇帝的时期划分,他生于太宗朝,学习和在底层做官是在真宗朝,政治上成熟、做出重大成就的时期是在仁宗朝。

范仲淹祖上世居河内(黄河以北),唐末动乱,迁往南方,居住在苏州。五代时,祖父、父亲一辈侍奉“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政治中心在杭州)。宋太宗时(978年),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范仲淹的父亲范墉也随着吴越王归宋。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两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长山人(山东邹平)朱文翰,改名朱说。年青时的范仲淹就读于长山的长白山醴泉寺;二十三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于是离家,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学习。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开始在地方上任职。二十九岁时,恢复范姓,改姓名为范仲淹。后来,母亲去世,范仲淹被晏殊聘用,管理应天书院。在为母亲服完丧后,晏殊将他推荐给朝廷,任秘阁校理。但因为上书请太后还政于仁宗皇帝,没得到允许,于是自请出朝,到地方上任官。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将范仲淹召回,任右司谏。不久,因为和众谏官劝阻皇帝废后,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在睦州(杭州淳安)和苏州任职,在苏州时颇有政绩。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冬季,再次被召回,判国子监。后来又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第二年五月,因反对迁都洛阳,与宰相吕夷简意见不合。又上《百官图》直接抨击吕夷简,被吕夷简指为“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江西鄱阳县)。后来又到润州(江苏镇江)、越州(浙江绍兴)任职,每到一地,必定兴学助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范仲淹北宋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范仲淹北宋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王安石和范仲淹生平,范仲淹北宋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