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东风桥的历史介绍?
今日在潍坊市白浪河上,横跨着20多座大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有自己的故事,然而综合考量,最出彩的当数东风桥,现在叫亚星桥。
这是因为它位于城区主干道东风街上,起着沟通东西两城的作用,人流最多,过载量最大:同时又因为它历史悠久,几经重建。
据《潍县志稿》记载,大桥始建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由僧人本敬化缘筹款兴建了一座石桥,称“青龙桥“。经过多次重建后于1934年定名为“朝阳桥”。朝阳桥是潍县历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桥梁,也是潍县开埠后第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通建筑,百姓习惯称之为“天桥”。1948年解放潍县时,敌方曾在桥上构筑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潍县解放后大桥弹痕累累。
潍坊特别市组织木瓦工人进行了修补,同时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1973年,桥面因负载过大已有裂缝,更由于东风大街已经拓宽,东端与主路错位,再次重建,命名为“东风桥”。随着市区不断扩大和经贸繁荣,东风大街于1994年拓宽至50米,东风桥宽度已不相适应。为此,潍坊市政府决定再次拓宽改造,由亚星化工集团出资680万元,买断冠名权,定名“亚星桥”。
潍坊东风桥的前身,是1934年潍县县政府修建的朝阳桥,长102米,宽6.6米,3孔水泥桥。解放后更名若飞桥(为纪念王若飞同志而命名)。1958年在白浪河上游修建了蓄水1亿m³的中型水库——白浪河水库,水库高度比市内若飞桥高18米,一旦遇到洪水,大桥将被淹没。更由于东风大街已经拓宽,连接东西两城的原桥,东端错位过大,桥身需调整方向,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经市委、市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拆除旧桥,新建大桥。
新建大桥投资约需40万元,全部由市自筹。于1973年春施工。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3孔,长117.4米,宽18米(当时居全省第一),高8.5米。新桥东端北移20米,与东风大街顺向一致,以东风大街命名为“东风桥”。
潍坊东风桥原名?
东风桥几易桥名,最早为青龙桥。48年解放后改为若飞桥,94年改为亚星桥,人们多数称为东风桥。
据《潍县志稿》记载,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僧人本敬化缘筹款,在东风街白浪河处建石桥一座。
至明代,进士陈调元倡建三十孔石桥,名曰“青龙桥”,后毁于水患,遂改建季节性木桥。
1934年,潍县人潘云亮主持修建了潍县历史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桥梁,定名“朝阳桥”,后成为潍县开埠后第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通建筑,百姓习称为“天桥”。
1948年,潍县解放后,为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
1973年,随桥梁两侧道路拓宽,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定名为“东风桥”。
1994年,为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再次拓宽改造,在原桥基础上增建两侧加宽桥,由亚星化工集团出资冠名为“亚星桥”。亚星桥的建成,象征着潍坊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迈进了新的时代。一城山水一城诗,白浪河上的“亚星桥”多年来一直是潍坊一张亮丽的名片。
不过,很多老潍坊人提到这座桥,还是习惯上称其为“东风桥”,这座桥梁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深深印在他们心里。潍坊人对东风桥的记忆最为深刻,感情最为深厚,这个名字也是几代潍坊人成长的记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潍坊桥梁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潍坊桥梁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