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有什么习俗?
建瓯端午“送节”别具一格,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彰显了建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在端午前夕,建瓯凡是有新婚的人家,男方需先向岳家送膀蹄、活鱼、目鱼、红酒;岳家则回送给男方粽子、裤料(裁制裤子用的布料)、蕉扇(配制香袋作扇坠)。因建瓯话“蕉”与“招”同音,“裤”与“富”谐音,表达了人们“招子接代”、“富贵吉祥”的美好祝愿。
此外,在建瓯,端午节还是传统的“敬师节” , 在节日的午后,学子们会三五成群地结伴给老师“送节”,礼品中自然少不了香香的粽子,更是饱含了浓浓的敬师之情。
听曲是旧时建瓯最重要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从事唱曲子的艺者有上百人之多,最负盛名的艺人为“德兴仔”。
旧时,建瓯庙会及茶馆、茶楼都会邀请“唱曲子”艺人前来助兴 , 同时,大户人家婚庆寿诞堂会也会宴请“唱曲子”艺人前来演唱。因为“唱曲子”是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唱腔以当地民间曲调为主,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这一曲艺形式深受群众喜爱。 每逢农闲季节,乡村就到县城邀约艺人前往演唱,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方尽兴。
建瓯风俗过年介绍550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从农历腊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都忙于除尘擦洗、春粿蒸糕、置办年货。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们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麦芽糖、糕饼等素食和茶酒。女儿出嫁的第一年,男家向岳家送膀蹄、公鸡、鱼、年糕等礼品,俗称“送四色”。岳家向男方送过年“果仔”,另加红桔、荸荠、红枣、冰糖、瓜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俗称“送头年”。乡村则单由男家向岳家“送年”。
除夕晚,建瓯人称“三十日暝”,家家户户都要吃“分岁暝”(年夜饭)。全家团圆就餐,煎糕、炒粿、纳底、太平蛋、膀蹄、公鸡、鱼,一般都不可少。建瓯的“分岁暝”,从腊月十六日后就陆续有人设宴请客。当晚,迎接“灶神公”下凡“保平安”。全厝灯火通明,一家大小围炉守岁,现在多是看电视节目,到子时正(夜十二点)摆香案,举行“辞岁”仪式,放炮仗“封大门”,全家围坐在圆桌上吃“岁酒”,表示一年完满结束。翌日凌晨,要根据《通书》(皇历)所定时辰,摆香案、放炮仗“开大门”。大门对缝贴对中裁开的“开门大吉”红纸条,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全家吃“汤圆”,祈求一年圆圆满满、万事如意。
正月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有正月正头,凡事讨好兆头的惯例,见面都要互道吉利的的话。这天不串门,互不干扰、不动刀、帚,人人穿戴簇新、整齐,有的去神庙“拜佛年”,也有的人家带同子女上坟,给祖宗“拜冢年”,有的在家里休息“享清福”。有的到公共场所下棋、打球、游玩,预兆一年平安、快乐、清静、无烦。当日饭食简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岁饭”剩食,兆为一年庆“有余”。有的早餐吃素食,有的整天吃素食。所吃菜蔬都取谐音说吉利语。如:吃菠(会买田)、大蒜(会划算)、芹菜(银钱滚滚来)等。
建瓯东峰镇陈氏字辈?
建瓯市东峰镇陈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其中有许多字辈。以下是一些陈氏家族的字辈:
大字辈:森、栋、楹、梁、桥、鸿、洋、强、健、华、泽、志、辉、威、岳、剑、天、全、昌、茂、发、祥、平、义、亮、绍、正、文、道、安、和、乐、利、顺、宏、达、光、德、春、夏、秋、冬、升、旭、鹏、飞、永、海、山、江、河、海、湖、云、天、地、人、和、平、祖、宗、世、传、仁、义、礼、智、信、忠、孝、敬、慈、悲、善、良、美、好、新、旧、初、终、临、别、离、久、长、短、中、心、火、水、木、金、土、天、罗、董、范、邓、卢、陈、汪、许、魏、吴、郑、杨、梅、马、麦、刘、李、王、张、高、余、林、龙、卫、唐、赵、钱、孙、周、吕、潘、苏、蒋、任、姚、陆、钟、章、邹、翁、任、韩、舒、熊、魏、方、姜、何、朱、崔、宋、黄、陶、胡、罗、毛、鲁、史、冯、牛、许、吕、张、龙、邓、范、杨、卢、汪、陈、潘、余、刘、王、高、麦、马、郑、李、吴、林、龙、唐、卫、赵、钱、孙、周、梅、苏、蒋、姚、陆、钟、章、邹、翁、任、韩、舒、熊、魏、方、姜、何、朱、崔、宋、黄、陶、胡、罗、毛、鲁、史、冯、牛、许、吕、张、龙、邓、范、杨、卢、汪、陈、潘、余、刘、王、高、麦、马、郑、李、吴、林、龙、唐、卫、赵、钱、孙、周、梅、苏、蒋、姚、陆、钟、章、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瓯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瓯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