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历史名人?
当我们提起涠洲岛,就绕不过历史名人汤显祖。
汤显祖写给涠洲岛的诗是《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诗文如下:
春县城犹热,高州海似凉。地倾雷转侧,天入斗微茫。薄暮游空影,浮生出太荒。乌艚藏黑鬼,竹节向龙王。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
这首诗是汤显祖于明朝万历十九年间被贬谪赴任徐闻县典史,游览涠洲岛时所作诗歌,诗中提到了汤显祖看到涠洲岛的珠池相关景色,汤显祖为避热至涠洲看珠池,其中“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是借用“珠还合浦”的典故。
合浦珠还的成语典故?
珠还合浦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
该成语的意思指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在句中一般做作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我国广西合浦县,东汉时设置为合浦郡,和交趾郡比邻而居:合浦土质不好.一般的农作物都不能在那里生长,粮食产量极低。但是由于合浦地邻海岸.海滨生长着很多优质的珍珠贝母,当地百姓定期到海中捕贝取珠,然后积攒出卖.并以此为生。由于合浦郡的珍珠个儿大色自.品莹剔透,所以交趾郡的商贩常来收购,有许多商人运来大批的粮食和布匹.
直接交换珍珠,因此合浦的百姓也一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合浦珍珠的名气也越传越大,
人们交口赞誉.把它称为“合浦珠”:
后来,合浦郡的太守起了贪一i5.想借合浦珠捞一笔横财:他专门派了一大批人去海滨,不分日夜地大量捕捞珠贝:合浦郡的百姓见太守这样干,也纷纷效仿:结果.海里的珠贝几乎被采尽捕绝,剩下的珠贝都迁移到交趾郡的海域去了。这一下合浦郡的百姓可苦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珠贝,也就断绝了生活的来源,一下子陷入了困苦的境地:
朝廷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派孟尝去做合浦的太守,治理此地:(孟尝,字伯周,东汉时会稽上虞人。)孟尝到任后,很快就查明了合浦珠贝迁走的原因,于是着手治理。孟尝采取的办法就是恢复珠贝的良好生活环境。他制定法令.严禁不法捕捞行为,规定了捕捞的时间。以及捕捞珠贝的大小:很快,珠贝的生存环境就变好了,渐渐大批珠贝又迁回了老家.
并且大量繁殖。不到一年时间,合浦郡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老百姓采珠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些转行了的也都恢复本行。市场活跃起来,百姓的生活也由此安定下来:
河南光山名人故事?
戴锡纶,字钦久,号东塘,别号乐静。原籍湖北红安淼家湾,系华祖第十七世。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生于河南光山,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举人,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任《光山乾隆志》校编,并被皇室录用为爱新觉罗教习,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进士。随后,其确定了河南光山戴氏宗族后世子孙共四十代的辈分取字“锡泽相诒学,敦修启大贤,忠君思国士,守礼裕家传,进益惟观敏,时行自乐天,焕成新卜兆,辉际楚同绵”。
戴锡纶自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至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历任广东南海、普宁、台浦、澄海等地知县;连山、同知、罗定、嘉应、南雄等地知州;韶州、高州等地知府。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自高州知府任上告老还乡。为应本地县令依期仪拜礼规,在光山戴家巷修建了"知府第”。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卒于光山,享年七十八岁,诰授“皇清朝议大夫”。葬于大观楼(大王庙),今小潢河北岸边约十米处。墓前立有道光御赐汉白玉石碑一块。碑长0.68米,宽0.52米,厚0.12米。目前,整座墓葬保存完好,墓碑存于戴氏族人家中。
戴锡纶著述丰富,主要有诗集《乐静轩》(四卷)、《东莱博议》(八卷)、《历代疆域沿革统计表》(三十卷)等。其中,前两书为其告归后在光山所著。书成后,刻有批量木版,印刷成书,存于戴家巷“徽君祠”楼上,于1938年8月遭日军飞机炸焚。后一书为其在任所著,书存于高州府因火灾烧毁。光山县档案馆馆藏的《光山县志》(公元1786年)有其诗文,《民国县志约稿》(公元1931年)、《光山县教育志》(公元1984年)等载有其父子同为进士的佳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合浦县著名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合浦县著名历史人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