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永济渠历史?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这表明隋炀帝当年开凿大运河时,沁河是永济渠的源头。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武陟小原村现存明代石碑也明确记载了隋代在当地建闸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沁河下游在隋代是地下河,沁河下游堤防是金代以后逐步修筑起来的。
隋代沁水的流路,在今武陟县城以上大体同现流路,在今武陟县城南折东再转东南注入黄河。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为:“……又东,过武德县(大城村)南,并于县南水积为陂(大坑),通结数湖(陂和湖约在今水寨一带)……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由此不难想见,隋代沁河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河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是难以通行大型船舶的。所谓“南达于河”,应当是对沁水河道加以疏浚。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杨广为便利河北地区的军事运输,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而成。
南起黄河与沁水的汇合口,沿沁水北上,在今河南武陟县沿沁水支流(今孟姜女河)折向东北达于汲县,再循淇水(白沟)、屯氏河、清河(其路线略同今卫河),经今滑县、浚县、馆陶、清河、德州、沧州等地,北至天津,又折向西北,经沽水、桑干水(即今天津武清以下的白河与武清以上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直达涿郡(今北京)。运河全长二千余里,河道较广,可通龙舟。
该渠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连结起来,有利于中原地区与河北、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中原王朝对北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涿郡一段不久即堙废。今天津以南段,唐后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次改道,至明始称卫河,经流至今。
安阳红色基地有哪些?
一共有9个,红旗渠,马氏庄园,滑县烈士陵园,安阳烈士陵园,林州烈士陵园,‘四一二’革命纪念地,英烈烈士楼,扁担精神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
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马氏庄园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20公里的西蒋村,是清代广东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 “中原第一官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
(其它 略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滑县红色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滑县红色历史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