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有糟粕吗?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有: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刻意压低女子社会地位、愚忠愚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等。面对这些糟粕的文化,我们要坚决抛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所公认的。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是需要我们舍弃的。只有对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优秀文化,我们才需要继承,糟粕文化要坚决++和抛弃,这就是哲学上讲的“扬弃”。

所谓“糟粕”原指造酒剩下的渣滓,泛指废弃无用之物,其反义词为“精华”。定义某一物为“精华”还是“糟粕”,是相对的,中华文化中的内容在传统社会是精华,但此一时彼一时,同样的东西到了现代社会就变成糟粕,实乃衡量标准有别。

山海经是不是糟粕?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 《山海经》“所载祠神之物, 多用糈 (精米) , 与巫术合”, 而推测它“盖古之巫书也”。

第一, 书中有怪物怪人, 这是战国时期方士宣扬神仙怪异和长生之药的产物。如《海外南经》中, 讲“羽民国”其“为人长头, 身生羽”;讙头国人“人面, 有翼, 鸟喙”;厌火国人“兽身黑色, 生火出其口中”;三首国人“一身三首”等等。拿怪物来说, 如《海外西经》中, 奇肱之国有鸟, “两头, 赤黄色”;轩辕国之龙鱼, “状如鲤, 一曰白鰕”。还有什么九尾狐、三足龟等。

第二, 崇尚封建迷信及灾异灵征。如见凤凰, “则天下安宁”;见颙鸟, “则天下大旱” (《南山经》) 。见肥 (蛇名) , “则天下大旱” (《西山经》) 。见山 (兽名) , “则天下大风” (《北山经》) 。见薄鱼, “则天下大旱” (《东山经》) 。见, “所经国亡” (《海外西经》) 。

第三, 崇巫。《山海经》里有15个巫者。所谓“巫”, 《说文》云:“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巫降神者也, 像人两袖舞。”也就是说, 巫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后来, 巫成了“绝地天通”的人物。中国楚地有“信巫鬼”之风。由于巫人也参加治病, 试验药物, 所以, 中国的医术就发源于巫术。《山海经》在谈到各地特产时, 总是说明其可吃、可配药, 或不可吃不可配, 如《中山经·中次七经》中说到“泰室之山”时, 说“其上有木焉, 叶状如梨而赤理, 其名曰, 服者不妒。有草焉, 其状如, 白华黑实, 泽如, 其名曰草, 服之不昧”。

兵家思想中的糟粕?

我们站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去读《孙子兵法》,会发现书中的兵法策略和用兵之道不能完全苟同,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必须活学活用,结合现实环境,因地制宜才不至于陷入困惑。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书中的"糟粕"之处有哪些。

一、对战争中运用兵法策略过于倚重,宣扬以诡计制胜。

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也没有常胜的将军,国家的强大建立在百姓的牺牲之上,将军将帅都是踩着无数士兵的枯骨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的。

《孙子兵法》计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说的是如果主帅听从了我的计谋,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反之,不听从我的计谋,就一定会打败仗。这是孙武过于自负的表现,对自己的计策非常自信和倚重,主帅如果不听我从我的计策,我就远离他而去。又说“庙算胜者,得胜多,庙算不胜者,得胜少”在战争前进行卜算胜率。

又说"兵者,诡道也",并列举了诡道十二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使战场成为你斯我诈的试验场,为达到胜利的目的不择手段。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如经济、政治、自然条件、战争性质等等,在实际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没有事实上的常胜将军,古代没有,现代也没有,有区别的只是胜率多少而已。而事实上,孙武在吴国的时候吴王对其言听计从,而吴国也并没有发展成为诸侯大国,相反吴国却是当时最穷的两个国家之一,连年征战是导致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

二、书中暴露了孙武的侵略思想和军国情怀

孙武在作战篇中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这在现在看来就是典型的侵略思想,鼓吹君主通过战争的手段来维持战争,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糟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糟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山海经是不是糟粕,中国历史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