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人祖先来自哪里?

吴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吴川人的祖先发自福建(莆田)。吴川在唐虞时代属南交,禹贡属荆扬南裔,殷、周属南越,周末属百越,秦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国地,三国至南朝宋、齐时期,吴川先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424—453年(宋元嘉年间)始置平定县(吴川县前身),隶高凉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南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祖先来自福建。

北宋时期开始迁入广东吴川,母系祖先为百越俚、僚两部,当地古越语。后来由于受高州府白话的影响,逐渐白话化。然而其始终与其他白话保持着巨大的差距,与其他白话分支皆无法沟通,甚至是最相近系数最高的化州话。比如吴川的“吴”,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特征,发音为 ngōu cuun,而不是ḿ chuin。

吴川风俗习惯的作文?

自古以来,吴川文化就比较活跃,人文蔚盛,是驰名古今的文化之乡,有许多具有浓郁乡土滋味的民间文艺活动。其中吴川梅菉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其艺术项目丰富多彩,如:舞狮子、舞火龙、粤剧、泥塑、飘色、花桥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为各种节目增添了热闹,使男女老少笑逐颜开,情趣无限。其中元宵节是吴川梅菉镇最热闹的一天。在众多的节目当中游花桥、看飘色和观泥塑被誉为梅菉元宵节“三绝”。近年来吴川梅菉“三绝”多次上广东电视屏幕,乃至中央电视台,相当一部分还被国外友人摄入镜头。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这些人物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乔装打扮,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这些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艺术造型设计、打扮的。其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一板飘色往往就像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出色的特写镜头。人们通过观看五花八门的飘色,将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因“飘色”深受中外观众赞赏,所以被西方观赏家们赞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

观泥塑是梅菉镇观度元宵的一种传艺术,在元宵佳节,梅菉镇的大街小巷都设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和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木兰从军》、《岳飞报国》等。梅菉的泥塑已有近千年历史。泥塑肖像线条流畅,塑工精细,形神兼备,表情细腻逼真,色彩浓淡相宜,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深受观众欢迎。梅菉的闹泥塑远近闻名,因而赢得了“泥塑之乡”的美称。

请问吴川的地名是怎样来的?

  吴川,先秦为百粤之地。秦平南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吴川隶属象郡。西汉初年,吴川属赵佗南越国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郡置县,吴川隶属合浦高凉县地.三国至南朝宋、齐,吴川属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平定县。梁陈时,属扬州罗州高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高兴郡置罗州,辖电白、石龙、吴川、海安四县。吴川始建县治,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后罗州并入高州,又改高州为高凉,吴川县隶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置罗州招义郡,领五县,吴川县属招义郡。五代,吴川县隶属南汉罗州郡。宋开宝五年,废罗州,吴川县属辨州。太平兴国五年,改辨州为化州,吴川县属化州。元代置化州路。明洪武九年,改化州府为高州府,吴川县隶属高州府。清沿明制,吴川县仍属高州府,直至民国建立。民国二年,废高州府,吴川县改属高雷道。高雷道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川县仍属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置南路行政专员公署(后改为高雷行政公署),吴川县归其所辖,县城设在黄坡圩。1952年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称吴梅县,县城设在梅菉镇。次年夏季复名吴川县,属粤西行政区所辖。粤西行政区由高雷、粤中两专区合并而成,后重分高雷、粤中,高雷改为湛江专区,吴川县属湛江专工。1958年,吴川县与化县合并,称化州县,县城在化州。1961年,吴、化分县,复名吴川县,县城在梅菉。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湛江专区,吴川县归属湛江市。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川县设立吴川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吴川历史文化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吴川历史文化视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吴川风俗习惯的作文,吴川历史文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