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刘禹锡是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刘禹锡,字梦得,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诗熔意境和哲理于一炉,闪耀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

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刘禹锡认为:“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刘禹锡所谓“数”,是指客观事物恒常的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势”指客观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他以“数”和“势”来解释客观事物的存在变化,“数”与“势”的关系是“数存而势生”,这加深了对偶然与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的理解。

无怪乎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对刘禹锡作这样的评价:“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真谓神妙矣。”这与刘禹锡诗中蕴含的丰富的唯物主义哲理和流露出的豁达乐观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刘禹锡的人生经历(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人生重要的阶段及所作的诗?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文人,他虽然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乡,但依然能乐呵呵地生活。传说有一次他被贬为和州通判,知县有意刁难他,安排给他的房间非常小,仅能容下一床一桌。

刘禹锡却毫不抱怨,面对窗外的江景,题写对联一副,“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不仅安心住下读书作文,还在这期间写下《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了他面对艰难的达观精神。

下面介绍的是刘禹锡着名的《浪淘沙》,这组诗共九首,是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现节选其中三首,都是言简意赅,哲理性强,值得回味。

浪淘沙 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其八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 其三 刘禹锡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先欣赏第一首,诗人在诗中写道:曲折的黄河,万里航程万里黄沙,狂风卷着波涛,泥沙好似从天边流来。如今我要沿着黄河之滨直上银河,与它一起去拜访牵牛织女的家。

这首诗的前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两字将黄河的源远流长描写得出神入化。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力,采用了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展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第二首诗哲理深刻,不要说流言如同凶猛的浪涛,令人恐惧;也不要讲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将永远陷入颓废和沉迷。要历尽千辛万苦淘尽泥沙,才能收获闪闪发光的黄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刘禹锡讲述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刘禹锡讲述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刘禹锡诗歌的思想内容是什么_刘禹锡的人生经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