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铜鼓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铜鼓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2006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节是广西壮族的节日。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2006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节是壮族的。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我国记载铜鼓的史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第一部介绍铜鼓的著作,是 清初的《西清古鉴》。从春秋中期起,铜鼓历经了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我国是世界上铜鼓实物最多、史料最丰富的国家,仅保存在我国文物机构中的古铜鼓就达一千四百 多面,其中以广西收藏最多,有五百多面,被誉为铜鼓之乡。
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铜鼓,出土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中。1984年秋在我国台湾省台南县北门乡南鲲庙发现一面铜鼓,高四十六厘米,鼓面 直径六十厘来,全部用铜铸制,呈古铜色。鼓面中心有太阳纹饰,四周环踞着立体青蛙(象征着古代人对大自然的图腾崇拜)。
在上古时代,天地还没有分开,在那之间,有一面铜鼓。这面铜鼓靠九十九条金龙盘托,有九十九只凤凰相伴,铜鼓中间睡着一个女人,她头枕着一对鼓槌,旁边有九个浮游的影子,她就是万物之母——密洛陀。密洛陀睡了九千九百年之后,终于醒过来了,她带着那九个浮游的影子化作的九尊神创造了世界,造万物造人,却把腰累弯了,头发熬白了,也越来越衰老了。为了给密洛陀驱散病邪,众神及万物在她生辰之日杀牛祭祀,敲打铜鼓,跳起了铜鼓舞,高声歌唱,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密洛陀也康复了,继续带领众神造万物。”(史诗《密洛陀》)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
在瑶族神话传说中,密洛陀是创造万物之神,她在铜鼓中苏醒,又在铜鼓中获得重生。铜鼓也被视作中国西南地区古老历史文化的瑰宝,广西是铜鼓最重要的分布地区,也是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鼓最主要的地区之一。据《晋书·食谱》记载:“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司贾人,皆於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马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得者科罪。”说的就是在当时的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地区由于大量制造铜鼓,导致铜料缺乏。商人们看准了这个商机,就把铜钱卖给他们,熔化了用来铸造铜鼓,可见当时的两广地区铸造铜鼓风气之盛行。在宁明花山壁画中也多处出现类似人举起双手敲打铜鼓的画面,也说明了铜鼓在广西壮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中国是世界上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国家,广西又是中国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品类最齐全的地区。至今为止,在广西境内已发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末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鼓数量达2000 面以上,居世界之首。广西目前有馆藏铜鼓600 余面,其中在北流县出土的一面铜鼓,面径达156 厘米,高67.5 厘米,重约3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现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民间收藏与正在使用的铜鼓更是数不胜数,河池民间收藏登记在册的1300 多面铜鼓中,仅东兰县就有500 多面,是名副其实的“铜鼓之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铜鼓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铜鼓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