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小知识三年级?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我国历史发展演变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重阳节的小知识你了解多少?快来一起看看吧!
“重阳”是什么意思?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的发展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因此,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古来也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古人在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的习俗有赏菊,登高远眺,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重阳节那天要赏菊,还可以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特别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以佩茱萸,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也可以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也就是现在的风筝,还可以饮菊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一天还可以吃重阳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也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探究途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为最大阳数。两“九”相重,九月初九因此得名“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文献就有重阳的记载,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九月九日登高可以躲避瘟疫和洪水的文献记载。唐宋时期,重阳被定为官方节日,宴饮、赋诗成为当时重阳节的娱乐活动。古人借茱萸辟除恶气、护佑平安,遍插茱萸也成为重阳习俗。重阳花糕是独特的节令糕点,花糕的“糕”与登高的“高”谐音,吃花糕寓意“步步登高”。农历九月已入暮秋,群芳凋零,唯有菊花凌霜傲放。菊花清热明目,菊花酒延年益寿。赏菊、饮菊花酒也成为重阳民俗之一。此外,北方少数民族还在重阳节融入骑射、围猎等运动项目。
九月的“九”谐音长久的“久”,象征长寿。尊老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发布,确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司法保障。
重九祭祖,赋予重阳节深厚底蕴的文化内涵,同时承载着海内外炎黄子孙认祖寻根的文化认同。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驱邪避祸到登高望远,从求安祈福到敬老祭祖,数千年的演变、发展,重阳文化凝结着中华儿女洪福长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抒写着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继往开来的不朽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方重阳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方重阳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