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明和塔的来历?
明和塔是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的一座古塔,始建于公元975年,是南唐皇帝李煜为纪念其父李璟而兴建的。据传说,李璟曾梦见自己升天,而明和塔就是为了纪念他的梦境而建造的。
明和塔原名“佛塔”,塔高七层,约33.3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等佛像,塔顶有一座铜制宝塔。
明和塔历经多次毁损和重建,现存的塔为清代重建,但仍保留了南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985年,明和塔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历史和文化价值,明和塔还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夜景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是红花山公园中一座历史悠久的塔楼。它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具体的来历我并不清楚。根据一些传说和民间故事,明和塔是为了纪念一位具有伟大贡献的名人而建造的,但这些只是流传下来的一些传闻,真实的历史背景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了解。
元明清初背景?
元朝建立后,草原游牧文化开始对汉文化产生冲击。明代,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已跃居全国前列。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已稳居全国领先地位。
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一省制的中枢权力机构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2.棉纺织业的发展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人彩瓷生产时期。
3.科学技术成就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一l316)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 .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元代出现珠算法。
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就。
4.文学和艺术成就
(1) 散曲和杂剧 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杂剧。散曲和杂剧合称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等是最为著名的元曲作家。
(2) 绘画艺术 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
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1368一l398年在位)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2) 内阁制度的建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人物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人物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