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典故?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内史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流的是多少志士仁人恢复神州的英雄泪。
历史上东晋时期祖逖、桓温、刘裕都曾进行大规模北伐,为什么却只有刘裕的北伐才是最成功的?
总的来看,刘裕两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南方的侵扰,又保护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了江南经济开发不被破坏同时北伐又扩大了南朝的领土,刘宋也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北伐也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这些又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条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统一条件成熟后,南北才又归于统一 。 刘裕北伐建立的功勋也受到了后来史家的赞扬。王夫之说:“宋武兴,东灭慕容超,西灭姚泓,拓跋嗣、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刘渊称乱以来,祖逖、庾翼、桓温、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王夫之的高度评价使我们对刘裕北伐的功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桓温和刘裕谁更厉害?
刘裕更厉害。
总的来看,刘裕两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南方的侵扰,又保护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了江南经济开发不被破坏同时北伐又扩大了南朝的领土,刘宋也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北伐也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这些又为南朝 抵抗北魏提供了条件。 只有等北方民族融合完成, 统一条件成熟后,南北才又归于统一 。
刘裕更厉害。桓温对外征战只是消灭了割据巴蜀的成汉,在北伐上毫无建树,甚至在第一次,第三次北伐都惨遭大败。而刘裕却消灭了南燕和后秦,功绩赫赫。而且桓温不敢篡夺晋朝皇位,但刘裕成功了。
为什么桓温没有打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晋明帝司马绍女婿,宣城太守桓彝长子。
桓温出身谯国桓氏, 姿貌伟岸,豪爽大度。迎娶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袭封万宁县男。 咸康元年(335年),出任琅琊太守。 参与庾翼北伐,迁徐州刺史 。永和元年(345年),迁使持节、安西将军、护南蛮校尉、荆州都督,掌握长江上游地区的兵权。 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册封临贺郡公,声名大振。累迁大司马,册封南郡公。掌权期间,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三次出兵北伐,在声望受损后,奢求朝廷加九锡,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未能如愿。
淝水之战时桓文已经死了十多年了。
桓温名言?
“人如果不能流芳百世,那么也要遗臭万年!”,这句霸气的话是东晋枭雄桓温的名言。他先是为获取名望接连组织三次北伐,后来又为“受禅”铺路,不择手段地废黜晋废帝,扶立简文帝。结果最后什么名分也没捞到,到头来只留下一个恶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故事桓温北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故事桓温北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