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家兵家代表人物及主张?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韩信(?~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韩信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多多益善"。就是在人心所向的基础上,尽量扩地增兵,广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来源,大量扩建军队,从政治上孤立敌人,经济上压倒敌人,军事上包围敌人而最后战胜敌人。
七国四大名将?
战国七雄四大名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一、白起。民间有“战神”之称呼。公元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到公元前279年,白起受封为武安君。白起15岁从军,37年的军事生涯战功累累,平生指挥大小战役70多场,没有一败,伊阙之战消灭韩魏24万联军;大败楚军,攻入楚国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长平战役消灭赵军45万人,致使赵国一蹶不振。
二、王翦。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国人,侍奉秦王政。王翦是白起之后秦国又一军事人才,一生战功累累,公元前229年,王翦攻入赵国,对峙赵国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后,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秦军势如破竹,攻入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后,秦王政令王翦伐燕国,王翦领军攻取了燕都城蓟,燕国灭;公元前225年,大败楚军,同年攻入魏国,魏王投降,魏国灭,秦国消灭6国中,除了韩国外,其他5国都是王翦父子消灭。
三、廉颇。廉颇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赵国人。廉颇以勇武著称,爵位封为上卿,官为相国,晚年遭遇不幸。战国初期,秦国称霸西方,齐国称霸东方,秦王数次东征赵国,为进入中原开路,屡次被廉颇打败,不得已改变策略,实行合纵。公元前283年,廉颇率领赵军伐齐国,深入到齐国境内,攻取阳晋,震撼诸侯,被赵惠文拜为上卿,做相国。长平之战时,前期是廉颇抵御秦军,后让赵括代替廉颇,致使长平之战失败。
四、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赵国人。李牧一生的军事功绩可分两部分:一是抵御匈奴时期,二是抵御秦国的侵略。李牧常年驻守赵国边境,抵御匈奴,最后一战的成果是:杀死匈奴10多万兵马,消灭了襜褴,打退了东胡,收服了林胡,匈奴大单于见大势已去,远离赵国边境,致使此后10年来,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公元前245年,赵国收到秦国及燕国的威胁,急调李牧回来,公元234年,李牧领兵攻占燕国的武遂和方城两城,公元前234年和前233年,两次大败秦军,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世界兵家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世界兵家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