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湿地文化历史?
生态现状
三垟湿地被开发农用已有数世纪。目前陆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0.9%,水域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29.1%。陆域的47%为人工栽种的瓯柑,15.2%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他农业用地、撂荒地、水塘等占37.8%。水域中50%以上的区域设有养鱼的网箱。
区域自然植被以及各种生物种类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全年共记录的高等植物有150余种,其种40%为栽培物种,野生种类则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和蓼科杂草为主,基本没有湿地植物生长;鸟类30余种,鱼类10余种,而且基本上以人工放养的白鲢、鲤鱼为主。其他土壤动物、底栖动物以及昆虫等生物类群的种类、数量都为自然湿地的10-30%。
从全年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区域环境条件除大气、土壤质量目前尚好外,区域水环境质量严重受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指标严重超标。其污染源主要为温瑞塘河河水的流入,以及区域中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的排放。
综上所述,由于长时期的垦植,三垟湿地是已基本丧失原始湿地属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之魂
三垟湿地保护价值远远超越了旅游观光和直接的经济效益。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所言,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功能。三垟河网湿地对于温州来说,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专家认为,如果大罗山是温州城市之肺的话,三垟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未来城市提高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三垟湿地和大罗山公园作为“绿心”保留,将进一步强化“山水城市”特色,为温州城市增添灵性,为市民生活提供优美空间。
泰顺廊桥的历史文化?
泰顺廊桥文化园位于温州泰顺泗溪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非遗旅游经典景区。以山水休闲度假、红色经典回顾、生态休闲农业、为主要特色。文化园面积109公顷,由廊桥文化展示区、传统山村生活区、传统商业步行街三大区块组成。景区内的北涧桥,被桥梁专家誉为“世界最美廊桥”,廊桥建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造型古朴,结构精巧。北涧桥加碇步和周边民居建筑连成一片,与桥头2株千年古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除了廊桥和传统民居,廊桥文化园传统建筑还有廊桥展厅、林家大院、十八学士旧址、汤氏宗祠、古道、古井等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等方面,反映了明清时期浙南山区农耕聚落的基本特征。穿过河上小桥,来到景区的另一侧,这里则是传统商业步行街。步行街上有餐饮及当地的特产售卖,价格实惠。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景区还拥有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线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十四信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文化园所在的泗溪镇,距离温州市区105公里。建议自驾车前往比较便捷,门票30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南地区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