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三大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大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走月亮中的村里的风俗主要是上镜父母下对老人尊老爱幼这种风俗。

       走月是中秋节十大习俗之一。中秋月夜,人们衣着靓丽,三五成群的结伴赏月,是为走月。《浮生六记》中“中秋日”有一段记载:“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对而游,名曰,走月亮。”这里所提到的走月亮就是以前江浙一带的一种风俗,即吴俗,指年轻妇女们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结对而游,以祈求美好的生活。发展到如今,成为中秋节十大习俗之一。科普一下,中秋节十大习俗分别是:中秋赏月、吃月饼、祭月、燃灯、观潮、玩兔儿爷、走月、玩花灯、吃鸭、饮桂花酒。

元宵节、灯节、吃年夜饭、二月初二、元宵锣鼓等。

1、元宵节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2、灯节

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

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3、吃年夜饭

年饭做毕,先供奉祖先,让其"领气"。尔后,阖家不分男女老幼聚餐喝酒。若有亲人出门在外未归,则要留空座,放一双筷子,以示与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

4、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5、元宵锣鼓

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

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孩子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

闽南的文化习俗: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5、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大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大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走月亮课文中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三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