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街的历史由来?
太平街原名横埂头,据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开始有一陈姓和一汪姓的人家在此居住,随着人口的增添,陈姓向南、汪姓向北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街道,故有“陈一街、汪一弄”之传说。太平天国时期,一次,有一支太平军部队从此经过,街道居民家家户户摆茶点迎接,这支太平军的头领十分高兴,问起地名,人称“横埂头”,头领听后,觉其地名有“换个头”之谐音,听之不雅,便改名为“天一街”,其意为“天下第一好的街”。至于后来又更名为太平街,据说与纪念太平军有关。
太平街道为南北走向,街长二百米,宽四米左右,街面由青石板和片石铺成,两边都是较古老的青砖小瓦建筑,现有住户一百一十家,人口六百多人。据说明、清时期太平街经济繁荣昌盛,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这里购物集市贸易,品尝太平街的小吃。解放后至六十年代初,太平街市场更加繁荣,但在后来一个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太平街的市场十分萧条,全街只有两家合作商店和一家合作小食堂,早市的人也寥寥无几。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出台后,给这座古老的小集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太平乡党委、政府在1985年就制定了太平街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在整修老街的同时,合理布局、扩建新区,把新建和改建结合起来,生产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现代化建设与保护文物古迹、保持传统风貌结合起来,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辟“丁”字街,以老街为依托向太和路东西两头延伸,力求达到新老结合、优势互补,使太平街成为新型的小集镇。通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这座古老的小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市场更加繁荣,老街现有大小商店二十家,油条、发糕等饮食业二十四家,豆腐店十二家,烧饼店五家,裁缝七家。新街有无线电、机电修理部三家、锻工三家、理发部二家、照相一家、饭店三家,还有粮油、种子、饲料、生产资料、建材、木材加工、服装等经营商店,街道南面建有二千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菜市场),每天早市人流量有二、三千人。有不少人从远道慕名而来买几筒太平街烧饼和太平街臭干,看一看小集镇的发展变化。如今,太平街这座古老的小街又展现了往日的风采,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工商结合的新型小集镇。
云湖桥的历史故事?
云湖河起源于韶山,流经银田寺、通湖桥、水鱼潭、云湖桥、湖江口,汇入涟水,可通木帆。为架通云湖河南北,于云湖河入口处不远建有云湖桥。桥为明成化8年(1472年)盛虎始建,桥长70米,三拱石桥(现为4孔),故名云湖桥。重修于清康熙中及同治初年。桥下首中额嵌有唐式铜镜,上有人物故事及喜生贵子等文。“文革”期间被人取出,今藏于湘潭县文物管理所。桥西,建有焚字炉,桥东建有小集镇,分为上坡与下坡两段,街上有乾元宫庙和数户小商贩,为沟通湘潭、湘乡、宁乡中途之重要集镇。
相传,云湖桥一带,远在明嘉靖年间(1524年—1566年),从灵官庙、北岸、南岸,东至口,湖江口,至古城等地,原为一个汪洋湖泊。据清康熙十九年《湘潭县志》记载:“古云沿湖受乌石四十八泉,灌田四千余亩,四山环绕,潴水不浅,间云气滨蒙,故云云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集村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集村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