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怮九节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怮九节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关于拗九节的名人故事?
拗九节来自《目连救母》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福州有个叫目连的小孩子,很孝顺,很爱妈妈。后来他妈妈犯了错误关进牢房里,经常吃不饱,目连呢经常去看望妈妈,带去食品给妈妈吃,但每次都被狠心看守人截留下来吃掉了,所以妈妈呢经常饿肚子。后来在农历正月廿九这一天,目连就想了个办法,用尾梨、花生、桂圆、红枣、红糖和糯米等煮成了粘糊糊的糖稀饭,上面还撒上黑芝麻,虽然看上去黑不溜秋的不好看,但吃起来香喷喷的,取名拗九粥。送到牢房后,看守人一看这稀饭这么难看,黑糊糊的、乱七八糟的,就问道:“这是什么饭啦?”目连用福州话回答说:是“拗垢粥”,福州话“拗垢”就是肮脏的意思。看守听说是这么肮脏的东西,就不吃了。就这样,香喷喷的拗九粥就送到了妈妈的手上,妈妈吃了拗九粥以后肚子就不饿了,激动地抱住了目连,流下了眼泪。
因此从那时候起,福州人就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这一天称为“拗九节”、又叫“孝顺节”、“后九”(正月初九为前九、十九为中九)、“孝九节”、“送穷节”。这一天呢,福州人都要吃目连发明的“拗九粥”,即“拗九孝顺粥”,奉敬长辈,感激长辈的养育之恩,也送给孤寡老人和穷人吃,就能驱邪避难,保佑平安。这是福州人特有的美好的传统习俗。
目连的妈妈进牢房时,恰好是二十九岁,于是福州人认为“九”是灾难的岁月,岁数逢九就“犯忌”,要避难。所谓“逢九”,有明九与暗九之分。凡是九、十九、廿九、三十九岁、…都属明九。九十岁以上,年年都视有九;凡是十八、廿七、三十六、四十五岁、…都属暗九。一般暗九只送“拗九粥”。而明九,要加送太平面、猪脚,或鸡面、福桔等,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都要向父母及长辈“送九”,以表示儿女孝敬老人之心,俗称孝顺节。总之呢,吃了拗九粥就平安无事了。
拗九节趣味知识问答?
1. 什么是“拗九节”?
“拗九节”是一个春节习俗,它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来源于唐朝的传统习俗,传说拗九节纪念九伯将九个恶婆送走,以保护民间妇女平等受到尊重。
2. 拗九节的习俗有哪些?
“拗九节”的习俗主要包括家人或朋友团聚在一起,举办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礼物交换和文字登记,以及面子贴、新年猜谜等。
福州九节习俗讲究?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此外,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福州拗九节谁过九?
福州拗九节有一个“过九”的习俗。一是年龄逢九的人,如9岁、19岁、29岁……
二是年龄是九倍数的人,如18岁、27岁、36岁……这两种人这一天都要吃“太平面”过九。因为古人认为“九”对年龄来说是个“关”,过了这个关就可以进一,然后不断递增。这个习俗之所以能延续下来,因为其中同样蕴涵着对生命的关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怮九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怮九节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