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寿联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寿联历史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白居易写寿联的故事?

白居易18岁入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谒见大诗人顾况。

顾始见其名便笑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待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顾况这一赞赏,使这两句诗不胫而走,传诵于长安士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白居易这首《香山寺二绝》,正是自己及友人悠闲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九老隐居的香山,与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集结“香山九老会”那年,白居易已是74岁高龄。传说诗人晚年冷淡仕途,“停宫致仕”后更加忘情于山水之间,赏玩泉石风月。因为贪恋香山寺的清幽,诗人常住寺内,坐禅听经,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

关于对联的历史典故?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乾隆五十大庆时,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参加者有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人。乾隆以其年齿为题出句云: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对道: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对联来历小故事?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然后随着发展,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时至今日,春节贴对联成了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

郭沫若读对联故事?

郭沫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诗人、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对对联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技艺而著名。下面是一个关于郭沫若读对联的故事:

郭沫若在年轻时,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郭沫若看到这幅对联后,发现上联和下联在字义和声韵上有些不协调。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对朋友说:“我觉得这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在字义和声韵上有些不协调,我们能不能修改一下?”

朋友很惊奇,因为他一直没发现这个问题。于是,郭沫若建议他们一起修改对联。经过一番修改,郭沫若成功地使对联的字义和声韵协调起来。

这个故事显示了郭沫若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对联的深入理解。他不仅能看出对联的问题,还能提出有效的修改方案,这显示了他在对联方面的深厚造诣。

这是一副在山海关孟姜女庙前的对联,文字几乎都是叠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很多人一时读不出来,很是绕口。一次郭沫若到这里游览,看了这副对联 很轻松就读出来了,他是这样断句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万年万载对联典故?

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着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寿联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寿联历史故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白居易写寿联的故事 寿联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