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桐城人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桐城人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安徽桐城人走亲戚顺口溜?

桐城东北一带的农村集市有个顺口溜:“一四七去三岔路,二五八到其林桥,砂子岗是三六九,孔城老街天天有”,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分别是指逢到农历的相应日子,农民可以去有集市的地点自由贸易,除了孔城老街,现在已基本没有集市了,其他三个地方至今遵循老集市时间几十年没变。

“家住桐城黄草尖,来不见日头去不见天”,说的是改革开放前的桐城深山区黄草尖的生活环境,那里人出来要起早、回家要摸晚,现在的黄草尖交通方便,风景秀丽,茶叶飘香。

关于风土民俗的:很小的时候,农历春节,总要听说这么一个顺口溜: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拜丈人。说的是桐城人拜年风俗,和别处不一样,除了桐城,好像在别的地方正月初二都是好日子,拜重要长辈的,但桐城除了南边的新渡、双港,正月初二只到上年有人去世的亲友家,除此千万不要到别人家去,否则可能招来一顿骂。

  

桐城“六大怪”:三月初三吃野菜,三十六岁白裤带,胎盘瓦罐树下栽(即“埋”,因为忌讳此字,故说“栽”),椒椒叔叔分不开,拜年都要把糕带,水芹送到京城卖。三月初三一般都要吃蒿子粑;民间认为人到三十六岁是个“节”,为了顺利过完这一年,穿白裤带,意为“白过”;桐城人大多地方叫叔叔为椒椒,传说是因老宰相张英的笔误而把这称谓改过来的;拜年一般要带两条糕,一条人家会让你带回的,叫糕(意为“高”)来糕去;泗水桥的水芹菜特别嫩,口感好,因而受人喜爱,近些年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级饭店了。

安徽桐城特色菜?

1.桐城水芹——桐城水芹的特点是菜质脆嫩,清香宜人。冬季的水芹菜,又称“白 老”,茎白芽黄,鲜嫩香脆,品质更佳。

2.桐城麦鱼——麦鱼在桐城沿湖一带水域之中生长,因为 它的体型跟大小像麦粒一样,并且在每年麦熟季节进行捕捞,所以称为“麦鱼”。

3.蒿子耙——蒿子耙是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的一种传统食物,这是桐城人民间传统风俗。

4.青草麻丰糕——糕名精心制作的麻丰糕,造型古朴典雅,淡香清幽贻人,片薄酥软舒爽,味甜适口不腻,久放不回生、不变酸、不漏甜之特点,具有独家糕点魅力。

5.桐城菜心粑——菜心粑的制做极为讲究,用七成籼米、三成糯米,在温水中浸泡半日,捞起沥干,再用碓春成粉,选嫩绿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状,剔除菜茎,再掺以猪油、白糖作为粑馅。蒸熟后,柔而不粘,甜而不腻。

6.方记水饺——方记水饺是桐城市城关镇一位方姓老人制作的汤类美食,水饺以皮白而薄、馅细而嫩、汤鲜而不腻闻名远近。

7.山粉圆子烧肉——山粉即山芋粉,是将山芋碾碎、洗桨、凉干后得到的白色淀粉。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脆可口。

8.桐城大米——历史上种植“三粒寸”、“杨柳籼”等水稻名特品种,从栽培技术到加工工艺都十分考究,力求保持传统特色。加工的大米质优、色白,晶莹剔透,光滑油润,干稀咸宜,醇香可口。当地民谚:“三粒寸,麻壳籼,一人吃饭两人添”。

9.鸡汤泡炒米——安庆桐城一带,产味道鲜美的老母鸡,鸡肉炖汤,不加多余的调料,就足够鲜香。桐城人民创意地把鸡汤里泡当地的炒米同吃,二者的鲜香融合在一起,是兼具营养和美味的本地特色食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桐城人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桐城人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安徽桐城人走亲戚顺口溜 桐城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