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七祭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七祭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死后的七怎么讲究?

人去世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要给已故的人烧满七纸。第一个七也叫头七,活人担心死去人的灵魂惦记自己的家,要把死人用过的东西,再做四个小菜,一瓶酒去祭奠死去的人;三七是报恩七。亲人和亲朋好友都来报恩祭奠;五七是讲情七,传说人去世五七那天,阎王爷要痛打死去的人,亲朋好友为了不让死人挨打受委屈,都前来祭奠;七七也叫满七,这一天所有亲人都来祭奠,说明死人的灵魂已上天堂。

死后头七一般都是儿女自己去烧纸,我们这边有个规矩,头七去了,以后的每个七都不能缺,头七不去的话以后碰到哪个七有事的话可以不去。当然五七,七七这两个是必须得去,不能缺席的。五七最隆重,作为儿女五七要摆祭,准备很多猪头,鸡,鱼,馒头,扎马啥的。其他几个七就是去烧个纸就可以了。

叫七祭。

头七,死者灵魂会返家,应为死者准备饭菜家人应回避。二七没有讲究。三七,家人要聚在起怀念老人的功德。四七不过,五七称为“回煞",六七由女儿或侄女准备,七七为断七,供奉酒菜,请和尙诵经除灵。

各地风俗不一,大至如此。

有高质或标准答案,可共同学习

民俗给去世的亲人烧七是什么典故?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源于佛教说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源于道教说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祭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祭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死后的七怎么讲究 七祭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