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忠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忠臣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国历史四大政治家?

管仲(约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諡号敬,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于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诸葛亮(181年-234年八月),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是唐朝宰相、政治家、诗人,爵位为卫公,因此又号李卫公。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是前宰相李吉甫的儿子,初为翰林学士,后被牛党人物贬谪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其间击溃吐蕃,收复疆土。后来受到唐武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极力排斥牛僧孺等人,并打击回纥,严肃整顿吏治纲纪,排斥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又曾发动毁佛运动,一次拆寺庙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虽说他有功绩,但办事专断,受到不少朝臣的怨恨。武宗死后,846年被刚即位的唐宣宗++,流放到海南一带去,并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他在海南曾作诗两首: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自古忠臣无下场的意思?

文言文里,人的正常死亡称“亡、故、逝、殁”。“死”则常常指人的非正常死亡。

自古忠臣无好死。一般说来,忠臣的结局大多是非正常死亡,只能用“死”来表示。

忠臣之“死”,有几种类型:英勇就义、鞠躬尽瘁、含冤抱屈、无可奈何。

试想:凡事一往无前,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无私无畏,忠君报国,豪气干云,如此忠臣者,能不“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么?或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任劳任怨,不辞劳苦,为忠臣者,又如何避免得了“死而后已、油尽灯枯”?

忠臣的这两种“死”,贬义说来,叫做“短命”,褒义则称“英年早逝”。它往往引起广泛的叹息,寄予着整个社会对他们由衷的敬意。为忠臣者,虽说可惜,但以一已之生命,换来百世之赞美,也算值矣。

翻开厚厚的中国史,诸葛亮、魏征、文天祥、陈玉成、董存瑞、黄继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的“死”或顶天立地、舍生取义,或忠心耿耿、无怨无悔,都属于“英雄”的类型,被历朝历代作为楷模。

然历世之忠臣,最让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的结局却是令人辛酸、谓叹的。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战场,不是死在岗位,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勇士,而是“煮豆燃萁,釜煎豆泣”,被自己用生命忠诚维护的“万岁老爷”处以极刑,蒙冤受辱,死得冤枉。

还记得伍子胥么?这位让吴国由小而大、由弱变强的功臣,仅仅因为说了一些让吴王夫差不高兴的直话,最后竟然死在夫差的“属镂之剑”下。为了表达对伍子胥的厌恶,夫差还把伍子胥的尸体放在鸱夷革中,任其漂浮江上,“死无葬身之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忠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忠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历史四大政治家 中国历史上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