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陕南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陕南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陕南三地市的民风特征?

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风光,分开了长江与黄河,柞水溶洞的溶岩,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实在不能不让人心动,一个秦岭,生出如此的万般姿态。

陕南哭嫁俗闻

“哭嫁”,是陕南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哭嫁”,不是真悲,实是“喜嫁”,哭里带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有凄凉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所以叫“哭嫁歌”。

“哭”的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的人未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带好年少的弟妹等。

例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也叫声嫂呀,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小妹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便要逐人“哭”。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的来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例如“哭红叶和押礼”: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那树上鸦鹊还没回巢”。“押礼先生像条牛,走起路来慢悠悠,有心喂你一把草,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牵线吃两头,不是冤家不聚头”。

据说,这种“哭骂”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此种习俗在秦巴山区农村较为流行。

陕西初三拜年习俗?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

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不能动剪刀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要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大年初三不吃米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烙饼摊鸡蛋。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陕南糍粑正宗做法

糯米糍粑是石泉人生活中过节必备的食品,也是农村的一种普遍习俗,充溢着节日的喜悦和欢庆。哪家要发起抖糍粑的消息之后,全村人都是欢天喜地,尤其是小孩子们,奔走相告。在石泉县小镇里的一些作坊,你可以听到一阵阵打糍粑的“咚、咚”声在作坊小镇回响,吸引着大家驻足观看,购买品尝。说起做糍粑,这可是一门很讲究的传统手艺。虽然说是一门传统的手艺,但做法其实并不难,大家一看就会了。

陕南三地市的民风特征,陕南的习俗

大家制作糯米糍粑的时候,需要在头一天将糯米洗干净用清水泡一晚,然后第二天的时候将糯米捞出沥干水分,再把生米放进蒸饭的木桶里,大柴火蒸40分钟左右。大火蒸熟后,趁热将蒸好的糯米倒入事先准备的木臼内,由几个强壮男劳力用木制冲锤把糯米饭反复捶捣成细腻的糯米糍粑。

陕南三地市的民风特征,陕南的习俗

接下来大家将黄豆打成粉末,然后再把黄豆粉放入炒锅,微火加热,同时不停翻炒直至黄豆粉发黄变色有香味散出,然后盛出备用。花生仁也放入炒锅,用微火加热,翻炒至红衣开始脱落,花生仁颜色变黄,搓掉红衣后打粉。接着将花生粉和黄豆粉放入大碗中,混合均匀备用。最后糯米糍粑用竹筛装好,揉搓片刻,分成乒乓球大小的小份,搓成球形。搓好的糍粑小团放在混合粉中,沾满粉末后放入盘中。洒上一些芝麻,或者是南瓜籽粉。之后再把白砂糖均匀的撒在做好的糯米糍粑团上,就可以端上桌开吃了。这样做出的糯米糍粑,口感软糯香甜,大人小孩都抢着吃!

陕南三地市的民风特征,陕南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南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南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