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明代恩施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代恩施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湖北恩施的历史名迹?
恩施州主要历史名迹有:
文昌祠 在恩施市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正门为牌坊式,出檐飞角。整个门墙富丽堂皇,为祠中建筑的精华。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
叶挺囚居旧址 在恩施市老城西门外高井河西岸。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因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府主席陈诚与其同为原保定军官学校同窗,为做“转化工作”,于1942年冬,被+++转囚于当时的湖北省府所在地恩施。囚居地背靠红色砂山,面对小河与城墙,与外界隔绝,其地形极易看守。旧址为土木构架,围以土墙,下屋3间,东厢房2间,建筑面积共180平方米。1943年夏曾转押广西桂林,至年底再次押囚恩施,直至1945年押往重庆。
连珠塔 在恩施市城东1公里清江峡口之上,五峰山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营建,十三年建成。此山五峰并峙,素有珠玉相连之称,故为塔名。塔石质,7级,高30余米。塔座八角,均有石雕负塔力士,著土家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内置旋梯,可达顶层,古城风貌,清江激流,一览无余。
利川市
太平塘摩崖 在利川市区北1公里许的山壁上。依崖切石而成,高5米,宽4.8米。中阴刻楷书“太平塘”三字,每字0.8米见方;左上角阴刻楷书“太平年”三字,每字0.2米见方。“太平”系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年号,其部将明玉珍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抚司地方政权,此系当年所留历史遗迹。其后绝壁之上,有一天然石洞,幽深宽广。
谁知道恩施的来历?为什么叫恩施?
先从“施”字说起,因为先有“施”,后才有“恩”。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地域,春秋时属巴国;战国属楚国的巫郡;秦朝属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汉代北部属南郡(治所在今荆州),南部的来凤、宣恩以及咸丰的南部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治所在今重庆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区的土著人向邹兄弟归附朝廷,因此设施州,今恩施地区始有“施”字之名。以后各个时代,施州曾改过庸州、清江郡等,但绝大多数时间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卫,清朝改施南府。
清朝设施南府,其名来源于元代始设的施南土司。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对今恩施地区的统治主要为羁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赠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官爵以统治本族人民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羁縻府州、羁縻卫所”制度。宋代,施州改属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在今恩施南部设立了一些羁縻州县。如定州(鹤峰县南部并跨入湖南境内)、富州(今来凤一带)、顺州(宣恩沙道沟一带)、保顺州(宣恩县李家河一带)、高州(宣恩县高罗一带)、懿州(咸丰县境)、龙渠县(利川市忠路一带)。
元代统治中国后,鉴于宋代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每到王朝衰微时,不听其控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羁縻制度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对土司的建制、职衔、职责、升降、进贡、征调等,都做了规定。其时在今恩施境内共设10多个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归流时治所在今宣恩县城,早期治所地有争议)、湖南镇边宣慰司(即以后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一带)、湖南镇边毛岭峒宣慰司(即以后的镇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沟、李家河一带)、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今来凤境内)、师壁宣抚司(今来凤境内)、高罗宣抚司(今宣恩境内)、安定宣抚司(辖今鹤峰、桑植、慈利三县毗邻地区)、怀德宣抚司(遗址待考)、忠孝军民安抚司(今利川元堡一带)、盘顺安抚司(来凤卯洞土司的前身)、龙潭安抚司(今咸丰龙潭一带)、木册安抚司(今宣恩板栗园)。施南土司是级别最高的三个宣慰司(从三品)之一,其名称源于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代恩施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代恩施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