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浠水人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浠水人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腊月二十三,请祖宗下山,

腊月二十四,家家嗍鱼刺,

腊月二十五,户户磨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样样准备齐,

腊月二十八,翁婿把财发,

腊月二十九,回家喝年酒,

除夕大年夜,全家守岁夜;

初一早,糍粑饱,拜姥姥,

初二初三,涉水爬山,走亲访友,炮仗喧天,…………

初七不出门,初八不还家,………

正月十五是上元,看完龙灯看彩船…….

一首打油诗把旧年腊月二十三到新春正月十五的全过程大致数了一遍。我觉得是先生杜撰的,向婆婆、小姑求证,她们都说,乡下的说法跟诗里的不一样,但是意思是相同的。后来,看他们小 年夜(腊月二十三)供灶神、祭祖,二十四我又跟随先生去了姐夫家的鱼塘捞鱼,二十五我更看到乡下豆腐坊里闹忙的景象,二十六我还和先生一起从市场上抬回了二十余斤鲜猪肉作为“年肉”——我终于确信,先生的打油诗即使是自己杜撰的,也是有生活来源的。

提起孝感,熟悉的人自然会联想起卖身葬父的董永,自东汉末年以来,这个美丽的传说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既留下了十多处保存完好的可查可见遗址,也建成了数不胜数的与这个美丽传说相关的现代建筑。

  历史上,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发生于东汉末年,史载:“董永,青州千乘(今山东省博兴)人,东汉末,避战乱奉义徙荆州丹阳”,二百多年后,在南朝刘宋时,方以董永行孝之故,改名“孝昌”。

  何以得名孝昌,孝感民间又有传说,宋文帝刘义隆被其长子刘劭所弑,其三子刘骏在西阳(黄冈与浠水)地区讨伐,仓促间出师不利,退守丹阳。某日,有一老者献策,劝其大张“孝”字旗帜,全军易服带孝,檄文通告全国,兴兵替父报仇,履孝道,可遂其志。言毕,飘然而去。刘骏纳其言,果然转败为胜,登基后,悬榜寻赏献策老者,不得,却得一藏头诗:孝为百善首,子报君父仇,懂得其中意,永固得千秋。方悟,老者是孝子董永显圣,于是将董永行孝之地改名为孝昌,以谢孝子显灵相助。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却寄托着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的宋焕文先生的《董永故事探源》一书引经据典,用翔实的资料证实了这一史实:刘骏称帝后,他的28个儿子都以孝排名,为了使“诸德之本”的孝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所以在孝建元年将安陆这个传说出了几位大孝子的地方改为孝昌县。又过约四百七十年因避讳改名孝感。由此看来,不论是七仙女的传说,还是孝武帝刘骏的史实,孝感这两个字都包含着“孝行感天”的深刻含义,孝感二字与董永已是分不开的。而孝感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因孝而得名的城市。

(黄冈)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孝感)江西老表,麻城老乡。无陂不成镇。

  

  (不详)天上有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

  

  (潜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赶不上一个四川佬。

  

  (房县)山东响马四川贼,河南尽出溜光锤。山西人舍财不舍命,山东人舍命不舍财。

  

  (宜昌)四川人,本爱假,穿长衫,打条胯。四川佬,生得确,穿长衫,打赤脚,腰里别根麻索索。无锡人,好奇怪,马桶晒在大门外。

  

  (安陆)湖北佬搁不好伙计。

  

  (广水)湖北人,生得犟,后头来,前头放。

  

  (红安)黄安不好坐。

  

  (罗田)罗田三板:板栗、板炭、板人。

  

  (襄樊)枣阳水犟流向西,枣阳人犟赛棒槌。不服的襄滑子,就怕枣棒槌。

  

  (不详)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不详)三个汉川佬,抵不上一个天门苕。

  

  (松滋)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三个汉川佬,顶不上一个天门佬。

  

  (监利)三个城关佬赶不到一个朱河佬,三个朱河佬赶不到一个新堤佬。

  

  (房县) 西关尖,北关傻,大汤池尽出寿星佬。化龙狡,军店尖,又狡又尖长望川。

  

  (京山)坪坝人真奸狡:买膏药择大小,买棺材一大搭一小。

  

  (黄石)金牛客,缠不得。有人缠得赢金牛奸,除非是个活神仙。

  

  (嘉鱼)十簰九打。骂不过金口,打不过簰洲。

  

  (大悟)蛮熊家大湾,野芦李家河。

  

  (远安)望家冲里出贤人,张家湾里出吊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浠水人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浠水人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鄂东过年习俗 浠水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