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建瓯历史文化图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建瓯历史文化图文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建瓯方言的起源和发展

建瓯方言(闽北语)通行于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一带,是闽北语东片的代表方言,也被当作是闽北语的标准音。建瓯话一般以建瓯(芝城)的城关话为标准音,在建瓯全境都可通用。建瓯话之下还可以分为建安话、瓯宁话两种次方言。

建瓯早在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就已建县——当时叫建安县,唐时称建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设建宁府(治所在建瓯),辖建安、瓯宁、崇安、建阳、松溪、政和、浦城等县,建瓯历史上一直是闽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人们的交往、迁移和战事影响,形成以建瓯话为代表的、不同于闽东、闽南方言的闽北方言。旧建宁府属除浦城县部分的乡镇外,其余各县、以及顺昌、南平邻接建瓯的一些乡镇,都说闽北方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约在200万左右。

建瓯话起源吴越。

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方言。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方言的代表点,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

闽北方言建瓯话的形成受其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等因素影响较大。战国末期,越王无诸入闽,对建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无诸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开疆拓土,缔造闽越王国,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和吴越文化,这些文化通过长期交融,已深深地植入建瓯人的意识之中。同时,建瓯地处闽北山区盆地。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从农历腊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都忙于除尘擦洗、春粿蒸糕、置办年货。廿四晚,送“灶神公”上天“奏善事”,人们供奉年糕、白粿、豆腐、麦芽糖、糕饼等素食和茶酒。女儿出嫁的第一年,男家向岳家送膀蹄、公鸡、鱼、年糕等礼品,俗称“送四色”。岳家向男方送过年“果仔”,另加红桔、荸荠、红枣、冰糖、瓜子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俗称“送头年”。乡村则单由男家向岳家“送年”。

除夕晚,建瓯人称“三十日暝”,家家户户都要吃“分岁暝”(年夜饭)。全家团圆就餐,煎糕、炒粿、纳底、太平蛋、膀蹄、公鸡、鱼,一般都不可少。建瓯的“分岁暝”,从腊月十六日后就陆续有人设宴请客。当晚,迎接“灶神公”下凡“保平安”。全厝灯火通明,一家大小围炉守岁,现在多是看电视节目,到子时正(夜十二点)摆香案,举行“辞岁”仪式,放炮仗“封大门”,全家围坐在圆桌上吃“岁酒”,表示一年完满结束。翌日凌晨,要根据《通书》(皇历)所定时辰,摆香案、放炮仗“开大门”。大门对缝贴对中裁开的“开门大吉”红纸条,表示新的一年开始,全家吃“汤圆”,祈求一年圆圆满满、万事如意。

正月初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有正月正头,凡事讨好兆头的惯例,见面都要互道吉利的的话。这天不串门,互不干扰、不动刀、帚,人人穿戴簇新、整齐,有的去神庙“拜佛年”,也有的人家带同子女上坟,给祖宗“拜冢年”,有的在家里休息“享清福”。有的到公共场所下棋、打球、游玩,预兆一年平安、快乐、清静、无烦。当日饭食简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岁饭”剩食,兆为一年庆“有余”。有的早餐吃素食,有的整天吃素食。所吃菜蔬都取谐音说吉利语。如:吃菠(会买田)、大蒜(会划算)、芹菜(银钱滚滚来)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瓯历史文化图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瓯历史文化图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建瓯方言的的起源和发展 建瓯历史文化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