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感悟书院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感悟书院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崇文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作为一名学生,我对崇文书院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崇文书院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校园内有着古色古香的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学府之中。

其次,崇文书院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学校有着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开设了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

此外,崇文书院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如音乐社团、舞蹈社团、篮球队等,让学生有机会在兴趣爱好中锻炼自己,培养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崇文书院是一所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府,它的优美环境、优秀教师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平台。作为一名学生,我非常庆幸能够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将倍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自然和谐的浓厚崇文书院的文化氛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音乐厅里的 悠扬琴声,庭院中的风穿竹叶声、水击坚石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氛围使人羡 慕、利于沉下心来静心读书。

参观“宋琬故居”

有幸到莱阳市参观了宋琬故居。宋琬故居位于县城大寺街中段东侧。在临街院墙(即宋琬故居西院墙),南端镶有"宋荔裳先生故宅"的碑记(宋琬号荔裳),此碑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为知县茅芳廉所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此故居为明末建筑,院内有四排正房,前两排各9间(解放后成立胶东中学时拆建),第三排殿堂5间,雕梁画栋,第四排9间。在第三排和第四排房屋东头有11间厢房。1846年(清道光二干六年),在宋琬故居内设卢乡书院,1904年(光绪三十年),改为官立小学堂,1921年(民国十年)又改为莱阳中学。解放后,为胶东中学,后为住宅区。1984年春,重修拓宽大寺街时,将每排正房靠街道的一间拆除一部分。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宋琬是莱阳人民的骄傲,成为莱阳繁荣灿烂的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莱阳的重要名片之一。按《莱阳宋氏家谱》记载,宋琬的祖上是江南吉水人,元代始世祖宋信任丞相,又任般阳路使节,宋氏家族繁衍壮大。嘉靖年间,其中一支转迁入莱阳龙旺庄镇溪聚村。

记得在我们刚入学没多久的时候,年级就组织我们参观了校史馆,带领我们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在了解了我校的校史后,我有许多感慨和想法。

另外,通过学习校史。我还了解到我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们: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敬民、著名作曲家施光南都是从我校走出的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得知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也十分优秀。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

而且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多做净校和好人好事、见到地上有垃圾随手捡起、看到不文明行为上前提醒……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

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贡献吧,可以从许多方面:让我们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载入校史,给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加油吧!

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3周年,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还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感到由衷的自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悟书院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感悟书院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崇文书院真实感言 感悟书院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