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评价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入木三分人物是王羲之。
故事如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都比不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做范本。现今他流传下来的书帖中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字,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的好书,就偷偷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王羲之每天练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见王羲之练字是何等的勤奋刻苦!
据说王羲之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这对促进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坚》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送给了他。
一天清晨,王羲之独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拿着十几把纸扇,要到集市上去卖。每把纸扇只能二十钱,王羲之见老妇人贫苦可怜就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了字,老妇人哪里认识王羲之呀,见他在白白净净的纸扇上写了心中叫苦不迭。王羲之见状笑道:“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保你每把能卖一百钱!”老妇人接过纸扇,半信半疑地来到市场上照着他的话叫卖了一番。人们听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掏钱购买,一会儿工夫,十几把扇子都被抢购一空,老妇人这才欣慰地笑了。
入木三分让俺想到书圣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迹渗透入木板里,刮掉几层还能看出字迹。由此有了入木三分的成语。说明了王羲之书法的功力之深。
由此还想到王羲之年少时练书法,洗毛笔把院子里小池塘的水都染黑了。
入木三分的故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从小对书法感兴趣,他一直刻苦练习写字,有一次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让王義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并让工人雕刻下来,结果工人雕的时刻发现字己经浸入木板三分,十分惊叹,书法非常有笔力。
入木三分让人想念到书圣王羲之的故事。当时人们用木板写字,然后刮掉又可以再写。但是王羲之写的字,刮几次都还能看清字迹,说明王羲之运笔功力深厚。于是便产生了成语入木三分。后人不再用木板写字,但是功力深的人写的字能力透纸背。
入 木 三 分不可以形容人物性格。
入木:浸入木头。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入木三分的出处是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译文: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评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