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正定历史文化文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正定历史文化文献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老馆的读者证可以在新馆继续使用。石家庄市图书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建设北大街18号,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
1958年7月1日,石家庄市图书馆正式成立于南大街13号;1968年12月,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建成,馆址位于建设北大街13号。
截至2019年4月,石家庄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6170平方米,拥有坐席1008个,在编职工65人。馆藏的图书总量为150万册,其中普通图书135万册,古籍161800册,馆藏期刊1500种,报纸200余种,电子文献3500余种。先后建成了新华、正定、新乐、赵县、平山、藁城等18个县(市)区分馆。
常山即河北省正定县东北的古北岳恒山,文献一般记载为北岳在真定,常山有北岳庙。真定县为金朝析常山而设置。汉、宋避帝讳为常山(汉文帝、宋真宗均名恒)。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封五岳,常山(恒山)为北岳,从汉朝到明朝1700年间从未断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封山西天峰岭为北岳,祭祀恒山已到山西浑源县。
常山郡,因常山在其内故名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恒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但一般以2017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具体大致在石家庄市北郊东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战乱後为真定,即今石家庄元氏县境。常山之名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提及,属赵国。
其中名人为常山赵子龙,颜常山等。
崇阳文化 惠贻百代 功炳千秋——明清时期崇阳修志述略 汪和平 崇阳原为汉初设置的下隽县故治。历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隶属关系常有变动,县名亦时而上隽,时而隽州。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置唐年县,实为崇阳正式建县之始。北宋开宝八年(975)改用今名,迄今已达千有余年。本县不仅建县历史悠久,且山河壮丽,人杰地灵。宋元以来,号称“文献之薮”。但直至明初,崇阳迄无县志成书。
相传元末邑处士严士贞著有《桃溪百泳》,以品骘境内山川胜迹,风土人物,被后人誉为崇阳县志的滥觞。
明宣德七年(1432),历任广西、福建、山东道御史及浙西分按杨(86页)因“与时寡合,引疾归田”。
在宣德七年至十年间,他编纂了本县第一部县志——《宣德年志》。“本严士贞《桃溪百泳》,复搜罗典故,采访遗闻以成书”。
其品定之八景,后来历届修志均奉为蓝本。
杨(86页),永乐壬辰进士,博学多才,且为官清廉,守正执法,在朝野中品望极高。
他赋闲修志一事,不仅开了崇阳编纂县志的先河,也为后人关心乡土文化树立了学习榜样。
成化八年(1472),浙江上虞举人俞绘来崇阳任县儒学教谕。
他自任纂校,以《宣德年志》为基础,续成了《成化九年志》。旧志称其“博涉群书”。但他主编的这届县志早佚,后人无法窥其端倪。
正德丙寅至辛巳年(1506—1521),邑人艾杰、蔡乾又依据《成化九年志》编成《正德年志》。由于此志亦系续修,其体例与内容均未脱,宣德年志》窠臼。
据史料记载,赵州桥自隋代建成至今共经历了八次修复,并且在赵州桥的第二次修复中,一个工艺技术高超的宋代僧人功不可没,这个僧人就是河北省正定县的怀丙。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
赵州桥自建成后,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过整修。赵州桥的第一次修缮是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当年七月,因大水冲击,赵州桥桥台下沉,当时用补石重砌方法,恢复了原状。
第二次修缮的时间是在宋朝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赵州桥桥体石缝之间的铁构件腐蚀脱落、不断被盗,破坏了大桥拱石的整体性,再加上车水马龙过桥压轧,赵州桥拱券倒了三道,桥体外侧拱圈侧倾,造成大桥倾斜,赵州桥岌岌可危。
当,朝廷召集了上千名工匠,但是都能够扶正大桥,无功而返。真定府的僧人怀丙应邀到赵州挽救赵州桥,他并没有兴师动众,而是“以术正之,使复故”。
《宋史》记载:“赵州洨河凿石为桥,镕铁贯其中。自唐以来相传数百年,大水不能坏。岁久,乡民多盗凿铁,桥遂欹倒,计千夫不能正。怀丙不役众工,以术正之,使复故。”
当时的史官搞不明白怀丙使用了什么技术修整赵州桥,因此在文献中记载“以术正之”,让后人读了感觉非常神秘。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当时的怀丙就是巧妙利用了力学原理,在桥身的石头上凿洞,向其中灌注铁水,用腰铁横向加力,强化大桥石块间的紧固性,扶正了石桥,挽救了赵州桥倾覆的厄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定历史文化文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定历史文化文献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