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怀宁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怀宁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与中秋、春节并称为三大节。又称蒲节、天中节、端阳节。端午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民间防疫的活动。

〔贴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姜子牙为周初名臣,武王尊之为“尚父”,武王伐纣时,立过战功。“封神榜”这部神话故事说姜子牙封了神位,在民间流传很广,视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飞雄)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

  皖西山区还挂钟馗像或蜈蚣图形。

〔龙舟竞渡〕

  划龙船是端午节中普遍流行的民俗。凡有江河湖泊之处,在节日前后,各地龙舟竞赛,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传说是为吊念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龙舟竞赛也是体育活动,是舞蹈和锣鼓轰鸣的集体表演。

〔吃粽子〕

  粽子为端午节的食品,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投汨罗江++,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了。

〔吃水果〕

  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插艾悬蒲〕

  艾叶和菖蒲均为中草药,艾性温,有香味,并有去湿、暖肾、通筋、消毒、驱虫的功效。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首屋檐等处,插上艾和菖蒲,俗叫蒲剑、艾虎。淮北有民谚:“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王八盖”。端午节,妈妈和姨娘为小孩做“香包”,系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叶和白芷等香草药,挂在身上,异香四溢,小虫不敢近身。小姑娘们还将艾叶插头发上。菖蒲艾叶有挥发性香味,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卫生有作用。

1、贴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两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皖西山区则还挂钟馗像或蜈蚣图形。

  2、插蒲挂艾,饮雄黄酒

  五月,时近盛夏,蚊蝇百虫肆虐。旧时民众视五月为“恶月”、“毒月”,有不少在端午节“驱病禳灾”的习俗。 端午日,安庆郊区农民常采车前子、淡竹等草药,以储备日后服用。城里城外家家户户门楣上挂艾叶,插菖蒲。因为这两种草都是中药,对病菌有抑制的作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另外,菖蒲像把锋利的宝剑有避邪的功能。有的人家在大门上还贴着一幅“艾叶如旗香结彩,菖蒲似剑斩邪风”的对联。

  3、挂香包、佩五彩丝粽

  香包是以香袋与香料的组合。安庆妇女将香包运用到端午节儿童保健上,是一种美好的祝愿。香包内装的香料成分是:雄黄、艾叶末、苍术、菖蒲末、陈香粉等,能散发出幽兰的清香,以示驱邪避疫。另外,儿童佩带香包对衣着起到装饰与点缀的作用,增加节日喜庆的氛围。

端午节

  4、龙舟竞渡

  每年端午节前,安庆渔民将龙舟修理、装饰一新。龙舟一般用杉木,用干燥的杉木作龙骨。船长九丈五尺,俗有“长船短马”之说,意思是船长桡多,划得快。

  5、踏百草

  回娘家 在安庆,端午节又称为“女儿节”,由早期妇女对神灵的信仰,演变为到郊外踏青避邪,以及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躲端午节灾异,后成为妇女们一种以娱乐和亲人团聚形式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怀宁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怀宁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安徽有什么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传说、特色?(越详细越好) 怀宁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