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元朝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元朝历史人物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成吉思汗和战争孤儿刘敏

  刘敏,北京宣化人。金末天下大乱,蒙古大军南下,刘敏十二岁,逃难中与父母失散,成为一名战争孤儿,被蒙古军方将领收养。一日,成吉思汗大宴群臣,在席间见到刘敏,见他齿白唇红、鼻直口方,很喜欢他,于是将他带在身边,令他学习蒙古语。不足两年,刘敏即通习诸部语言,成吉思汗十分高兴,赐名“玉出干”。

  成吉思汗征西域,刘敏一直在他身边工作,是成吉思汗身边最亲近的臣子之一。东归后,刘敏备受信任,授行尚书省事,掌管税课、漕运、盐场、僧道、司天等事,又设立工匠局,交刘敏总管。元太宗窝阔台曾手诏刘敏“卿之所行,有司不得与闻。”专断专行,宠信非常。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朝历史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元朝历史人物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元朝的小故事 元朝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