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胶南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胶南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习俗如下:
1、喝茶: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套茶具,大部分都是一个茶壶配十多个玻璃茶杯。茶叶用的是大叶茶(据说是挑完好茶剩下的茶茎茶叶儿),比较便宜,几块钱一斤。家里来了外人,不管是邻居串门还是客人,肯定要泡上一壶茶招待。
2、座位:有主次之分,基本按照辈份或身份来坐。
3、喝酒:基本每顿饭都有酒,酒是用热水烫过的,是热酒。
4、吃饭:上一道菜吃一道菜,先可一种菜吃,吃两口后放下筷子喝酒聊天然后再吃,如此反复;最后一道菜上来前不能吃主食;婚宴上讲究3盘6碗12碟;吃饭时都不用碗。
5、递烟:烟也是不可缺少的。走在路上碰了面,先要递过去一颗烟打招呼,而且不管男女。就如同北京人见面说“您吃了吗?”
6、过年磕头:过年不用拎着礼品去拜年,长辈也不用准备饭菜。家族里所有同一级别的媳妇或男人聚在一起,到每一个分支辈份最大的人家里磕两个头坐一会,说会话就行,家里备些瓜子糖块即可。未婚女子不用去拜年。
7、过年年夜饭:夜里12点准时将包好的素陷饺子下锅,煮熟后先要上供祭天,剩下的饺子自家吃。
1、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2、风筝。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3、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山东的风俗如下:
1、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2、风筝。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3、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山东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本省内的风俗习惯也差别很大。就比如结婚这件事情,城市里和农村差别很大。城市里的结婚是车队迎亲,饭店举办婚礼,而农村是在自己家里举行婚礼,然后请客。再比如赶大集,闹元宵等等。山东受孔子文化影响,很多风俗彰显文化氛围。
山东的风俗如下:
1、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2、风筝。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3、秧歌。“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胶南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胶南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