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过雁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过雁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送大雁馍是安徽淮北地区的传统习俗,女儿出嫁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直到二月二,都要给父母送大雁馍。关于送大雁馍的习俗由来已久。
农历二月初二,皖北地区多称“龙抬头节”。很久以前,沿颍河一带在二月二前后,常见有大雁起落在河岸,久之,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传。说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如何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大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女儿们都送大雁馍给老人,这一风俗也很快在淮北地区流传起来,以后每逢正月十五一过,女儿们就送大雁馍给父母,以消灾避祸。
还有一说是,大雁是候鸟,有两个家,就像出嫁女儿的婆家、娘家一样,虽然相隔千万里,但每年都会往返奔波,大雁就是女儿的象征,女儿虽然出嫁了,就像长大的雁飞出了巢儿,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仍记得报答父母,那根牵扯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不会淡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历二月二女儿送老雁的老风俗,也悄悄的发生了变化。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回娘家的高昂时间和金钱成本,使得送老雁的时间,从农历二月初二提前到正月十五前后。
送老雁是把老去的大雁送走的意思。在大雁这个族群当中,当大雁老去的时候,年轻的燕雁子会把老去的大雁送走,去安放在固定的位置,让他们自生自灭。
让他们自生自灭,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族群当中的年轻大雁,让他们有更多的食物活下去,去繁衍这个族群。
很多地方都有在每年二月二给老人送老雁馍的习俗,主要的寓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老雁馍顾名思义就是形似大雁的一种食物。可是为什么要把食物做成大雁的形状呢?又为什么要在农历二月二这一天送呢?估计连每年都送老雁馍的人都不知道。
老雁馍起源应该是在安徽阜阳地区,后来慢慢的在颍河沿岸流传了起来,所以河南河北等地都有送老雁馍的习俗。据说在很久之前,每年到了二月二的时候,颍河附近的岸边都会有大雁起落。而二月二又是当地的“青龙节”,也被叫做“龙抬头节”,主要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于是,就有人将这两者关联了起来,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好的说法。说二月二是老龙王升天的日子,所以对老人来说不是个好兆头。因此,为了避免灾祸的发生,就出现了老雁馍,说是只要老人吃了它就可以逢凶化吉。虽然后来大家都知道这是封建迷信,但是这个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而且,后来老雁馍还成了非常受当地人欢迎的美食。老雁馍一般是用精选的面粉以及一些粉条、芹菜等制作而成。做好的老雁馍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也非常的可口。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雁馍的配料也不断地改善,有的还会加入一些肉馅。特别是在二月二的时候还有很多卖老雁馍的,这对于没有时间做老雁馍的人来说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毕竟,谁不想让自己家的老人长命百岁呢
寓意祝福父母健康长寿的意思。
据传,冬天里的大雁叫声凄厉,它叫唤起来就意味着收老年人,即死老年人。为了逢凶化吉,说是把大雁馍吃掉就消灾了。所以,每逢正月十六,女儿回娘家必带大雁馍。另传,因为大雁是候鸟,每年都要飞去飞回,无论飞到何处,都要回到原栖地,暗喻女儿永远不会忘记娘家故地,思念远方的父母,感谢养育之恩。有的大雁馍上还蒸有几个雁蛋或小雁,那是指女儿已有后人,并且幸福美满,代代传承。每到元宵节,赶集上店的人为了既省事,又孝敬父母,特意到集市购买大雁馍,一般购买总要一对,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过雁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过雁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