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项羽还会造反吗

扶苏继承皇位,项羽不会造反。

如果扶苏继承皇位,将大赦天下,在治国理政方面,将放弃法家的严刑峻法,而兼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样,社会矛盾将大大缓和。而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遇雨的情况下就不会发动起义,因而像梁项羽也就没有响应起义的机会。

扶苏以仁义而著称,他如果继位,秦朝也绝对会实现类似于汉朝文景之治的局面,所以扶苏继位,项羽就没有谋反的必要。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是一句谶语,以此语来定论项羽是否反秦,似有不妥。项羽的反秦,是因为秦朝施行暴政,因为秦始皇残杀六国志士,又收缴六国兵器,压抑六国士族,这就使得六国宗族非常不满。始皇帝的暴政,直接造成六国志士奋起一击,后续的田荣、魏咎就是例子。

秦朝的暴政,使得民众无法生存,为了推翻秦朝,秦末才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一位仁德的皇子,他关心民间疾苦,也曾多次劝导秦始皇善待百姓,这样一位皇子,正是百姓拥护的对象。如果扶苏继位,秦朝必定会出现安稳和谐的气象。再者,扶苏在秦朝民间也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扶苏继位,也必定会善待六国后裔。因为扶苏实行怀柔政策,所以项羽等也就没有必要起兵造反了。试想一下,谁会反对一个受百姓极力拥护的皇帝呢?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那他就是国贼,也必然会走向失败。


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项羽还会造反吗 - 小牛游戏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扶苏顺利继承了皇位,很可能带领大秦帝国续写辉煌,改变秦的命运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

一、扶苏的政治思想,将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扶苏和胡亥的根本区别,是二人的政治思想不同。胡亥师承赵高,学的是法律。扶苏是儒家的拥趸,吕思勉先生《中国史》讲到,始皇焚书坑儒,扶苏表示反对并提出谏议,始皇不悦,便叫扶苏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而秦到始皇病危的时候,已经是民怨四起,危机四伏。胡亥继位后被赵高愚弄,继续甚至更加严刑峻法,不但诛杀蒙恬、蒙毅兄弟,还杀了自己兄弟、公主二十二人,“相连逮者不可胜数”。如果扶苏继位,儒家思想必然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始皇到二世的“软着陆”。

二、扶苏的扎实历练,将形成坚强的领导力量。扶苏自幼勤奋好学,性格坚毅,耳濡目染始皇治国理政过程。反对父亲焚书坑儒,表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成熟思想。而被派往蒙恬军中,则给了扶苏与军队接触的机会,谁又能说这不是始皇有意培养接班人?而且蒙恬是名将世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将来就有了军队和高级将领的支持。始皇不满扶苏在焚书坑儒上的态度,但临死前遗诏扶苏到咸阳迎丧继位,说明始皇是信任扶苏的。加之扶苏是长子,继位名正言顺,就不会有后来官员和民间的种种猜疑。

三、扶苏的为民情怀,将愈合社会的民心撕裂。秦以法家思想为本,以严刑峻法治国,加之始皇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人民不堪重负,反对声浪此起彼伏。扶苏清楚看到国家的危机,对人民的困苦深抱同情,他的悲悯情怀和忠义品质展露无遗。胡亥、赵高、李斯篡改遗照,令其自杀的时候,蒙恬表示怀疑,建议扶苏申辩(不知道始皇已死),扶苏说:“父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自杀,可见扶苏之为人忠厚。我们今天可以说扶苏愚忠,但在中古时代,乃是十分可贵的品质。“文景之治”就是最好的诠释。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胡亥的上位,就不可能有刘邦、项羽的横空出世,也没有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我们今天的汉字、汉族、汉人也就无从谈起!

回顾扶苏的悲剧,更是反思秦始皇治国的重大错误,吸取大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无论谁继承皇位,都会反!

项梁项羽造反更与秦朝所谓的“暴政”无关。

最大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原六国的贵族仍在。

从秦始皇处置六国的末代国君来看,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我们一一来看: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安,秦国内史腾后灭韩后被俘,直到三年后韩国贵族发动叛乱,韩王安才被处死;赵国末代国君赵迁,本身不算明君,秦攻破赵都邯郸后,赵王迁投降,被流放到湖北房陵的深山之中;魏国的末代国君魏假,在秦君水淹国都大梁后投降,其后下落无记载,但《列女传》中有“秦杀假”的说法,但不无考;楚国的末代国君姓芈,名熊负刍,秦军攻楚俘虏了熊负刍,秦王嬴政还亲自到樊口受俘,因为熊负刍当初派自已的门客杀死了楚哀王自立,所以秦王以弑君之罪,把熊负刍废为了庶人;燕国的末代国君喜,秦国攻破辽东后被活捉,后无记载;齐国的末后国君田建,可能是最惨的一个,投降后被饿死。从秦始皇对待这些亡国之君的态度来看还是非常宽容的,相比后世开国国君对前朝末帝赶尽杀决的做法,可谓仁慈得多。但是,也正是这些六国的贵族仍然活跃在各地,所以复国复仇的火焰并没有熄灭。比如前文说到的韩国贵族就发生了叛乱,比如张良就找大力士刺杀秦始皇。那么,楚国的贵族们,定然没有安份的道理。

其二:对秦朝缺乏国家认同感。

从周王朝的分封诸侯,到秦灭六国,近八百年。这八百年里,齐国虽发生了田氏代姜事件,但齐的主要国土国号未变;楚国基本一脉相承,只是疆土不断扩大;燕国也只是扩大了疆域;魏、韩、赵三国即便从三家分晋算起,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国民心里,特别是贵族心里,更无法接受曾经敌国的统治。贵族们的地位一落千丈,自然内心深处埋藏着反叛的心思。

其三:楚国贵族的反叛基因。

楚国的先祖鬻熊、孙熊丽、熊狂、熊绎四代周王室效力,到周成王时被封到了现在江苏丹阳,属子爵。按公侯伯子男来看,爵位很低了。并且当时,所处的地方属于蛮荒之地。经楚人一代一代艰难困苦的奋斗,从一个蛮夷小国逐渐强大到让周王室都感到威胁的南方大国,所以楚国人从骨子里是骄傲的,也不像中原各国对周王室那么敬畏。周昭王曾南征楚国,结果在汉水丧命,楚国也从此对王室愈加不敬。所以楚国也是第一个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所以说,楚国人从骨子里还从来没有服从过谁。自然不甘心与臣服于曾经势均力敌人的秦朝。

其四:楚国与秦国新仇旧恨交织,不可能默默承受。

楚国从蛮夷小国,发展到楚怀王熊槐时期,已经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与秦齐并立,在国力上似乎更胜一筹。于是开始以各种借口对外侵占扩张,此时的秦国也在大举扩张。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后,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但被楚怀王拒绝。秦国恼羞成怒,把楚怀王囚禁在了咸阳。楚国人立太子为王,楚怀王病死在了咸阳。这是旧恨,新仇即灭亡了楚国,这对于楚国人来说刻骨铭心,对于楚国的贵族,更是如鲠在喉。

其五:秦统一了六国后,各国的谋士武夫没有了用武之地,必然留下祸患。

想当初,战国七雄另加西戎义渠,八国各有一套统治班底,文臣武将必不在少数。除在与秦的战争死伤的,归降的,还有大量武无谋士隐藏在了民间,这些人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自然会窜出来反抗!这就包括项梁项羽之类,所以,陈胜吴广反抗的大旗一打出,项梁项羽马上响应!

综上所述,项梁项羽的造反是迟早的问题,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点燃造反烈火的火星,根本无关乎谁当皇帝。既便秦始皇仍在世,只要有时机合适,马上就会点燃造反的烽火!至于说打出扶苏的旗号、秦王朝实行暴政,都不过是号召民众的口号而已,都不过是为造反安排一个说服别人,或者说服自已的理由而已!项羽不是要以楚怀王为义帝,天下共主恢复六国吗?最终也不是被项羽杀了嘛!

其实,反叛者造反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有一条,为了皇帝那把椅子而已!

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 项羽还会造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