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团子的典故?
每年立夏,在七子山南麓几个山坞里有吃松花团子的习俗。这个习俗的形成,有个故事。
吴山岭和尧峰山之间,薛家湾和张家桥两个村比较大,有点名气。吴越春秋时期,薛家湾有一个名叫薛巧妹的姑娘,嫁到张家桥一户姓张的人家做媳妇。
转眼到了来年清明,巧妹回娘家扫墓祭祖,看望父母,回来时带了一篮青团子。
第二天,巧妹带了青团子到山上把枯死的树枝树干砍下来当柴烧。到了山上,巧妹把篮子往松树上一挂,动手干起活来。山上轻风阵阵,枝头画眉鸟欢叫雀跃,干了一会人有些累了,肚子有些饿了,巧妹准备坐下歇歇,吃两个团子再干。小篮子拿下来一看,青团子变成黄团子了。拿在手里,也不粘了,一闻倒挺香,原来是松树花蕾上落下来的花粉,沾满了松花粉的团子吃起来味道和以前大不一样。巧妹想,不如让我采集些松花,下次做团子派用场。她采了一篮松花,弄好柴下山回家了。
日子过得真快,立夏日到了,这时候,越国兵将打过来了,拿吴国百姓不当人,非但强迫他们没日没夜挖河,还把他们吃的东西抢光。巧妹的丈夫经不起奴役,又累又饿,不久就病倒了,在工地上一命归西。噩耗传到张家桥,巧妹哭的死去活来。稍稍平静下来后,她想到工地上的叔伯兄弟们,不愿悲剧在他们身上重演。人是铁,饭是钢,必须想办法让兄弟们吃饱肚子,他们才能挨过这段苦难岁月。但是,送吃的东西去,又会给越军抢掉,该如何是好?
巧妹想啊想,想到了那一篮松花,顿时眼睛一亮,可以做些松花团子给兄弟叔伯送去,说不定能瞒过越军。
隋书洛阳迁都原文?
【原文】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协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译文】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五月)北魏孝文帝因为平城寒冷,六月还会下雪,常常刮起夹杂泥沙的大风,准备把国都迁到洛阳;但是又担心群臣百官不服从,于是故意和大家商议大举讨伐南齐,想借此来胁迫众人(同意迁都)。孝文帝在大寝南堂东侧室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卦卜算伐齐这件事的吉凶,卜到一个《革卦》,孝文帝说:“‘商汤、周武王实行变革,上应天命下顺民心’。有什么比这一卦更吉利的呢!”群臣百官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有尚书任城王元澄说:“皇上继承几代帝王的功德,称帝中原;现在派军队去征讨未归服的萧齐,占卜却得了‘汤、武革命’的卦象,未必完全吉利。”孝文帝严厉地说:“《革卦》的卦辞说:‘大人发虎威’,说什么不吉!”元澄说:“皇上登上帝位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才‘发虎威’!”孝文帝变了脸色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想使众人失掉信心吧!”元澄说:“国家虽然是您皇上所有,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能明知危险而不讲话!”孝文帝沉吟了好长一段时间怒气才慢慢消解,说道:“各位谈谈自己的见解,又有什么妨碍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尧仔和平精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尧仔和平精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