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
  •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

    比较短视,战略宏观思维不足!赳赳武夫,只是一个普通军官的命和能量,搞阴谋诡计进行所谓的『黄袍加身』,文化底蕴却不能足以撑起大一统的需要,北南两宋和西夏、辽国、金国、大理、西辽、吐蕃、蒙古等并立和混战!因此,宋朝只是一个『小统一』的朝代,积贫积弱,任人欺凌。

    在《沁园春•雪》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里,毛主席将宋太祖赵匡胤与秦皇汉武等伟大帝王并列,足见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名垂千古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有一些缺点的。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 - 宝贝英语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作为一国之君,赵匡胤本应以律法和制度来统治百官万民,但是他却纵容自己的小舅子和大臣犯罪。

    王继勋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儿子,孝明王皇后的弟弟,宋太祖赵匡胤的小舅子。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的这位小舅子“专以脔(luán)割奴婢为乐”。王继勋喜欢用刀把奴婢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切下来,以此为乐。由此可见,王继勋是一个十足的大变态。

    有一天,王继勋府里的院墙因暴雨坍塌,可怜的家奴们逃出生天,跑到皇宫前告御状,控诉着他的兽行。赵匡胤大吃一惊,给王继勋的惩罚是:“削夺官爵,勒归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

    乍一看,赵匡胤对小舅子下狠手,但最终处理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还没等王继勋上路前往流放地,赵匡胤就已改授其职为右监门率府副率(四品寄禄官)。

    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王继勋被任命为西京洛阳的行政长官,到任之后,变本加厉,凶性毕露,开始吃人。

    王继勋剧照

    “ 继勋残暴愈甚,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女侩及鬻棺者出入其门不绝,洛民苦之而不敢告。”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毛骨悚然?这家伙完全没有人性,是个十恶不赦的吃人狂魔。

    王继勋如此明目张胆地鱼肉百姓,肆无忌惮地吃着同类,到底是谁给他的熊心豹子胆?答案是赵匡胤。

    赵匡胤为什么不管?因为他宠爱王皇后,爱屋及乌,也就对自己的小舅子睁只眼闭只眼了,毕竟吃的不是他的肉。

    真的没人管得了这个王继勋吗?当然不是,最终是赵匡胤的弟弟张光义终结了这位食人魔。

    除了宽容皇亲国戚,赵匡胤对待有功之臣的犯罪行为,也是采取纵容的态度。

    《宋史》记载,名将李汉超在关南任职期间,有平民告他强娶民女为妾和借钱不还。赵匡胤听说之后,把告状之人召唤到御座前,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李汉超剧照

    宋太祖召见原告,询问:“你女儿可嫁什么人?”

    原告回答说:“嫁到了农户家。”

    宋太祖又问:“李汉超没到关南时,契丹人对你们怎么样?”

    原告回答说:“我们吃尽了契丹人的苦头。”

    宋太祖又问:“那现在呢?”

    原告回答说:“没有契丹人来作害了。”

    宋太祖说:“李汉超是我的重臣,你女儿做他的小妾难道不强于当农妇吗?如果不是李汉超镇守关南,你们全家还保得住吗?”

    宋太祖把原告数落了一顿之后,让他离开。

    随后,宋太祖安排密使告知李汉超:“立即归还民女和所借的钱,我暂且赦免你,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了。钱不够用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除了李汉超,沧州节度使张美也干过强抢民女为妾的不耻勾当,赵匡胤的处理手法如出一辙。

    就因为李汉超、张美功勋卓著,就赦免他们的罪行,以此来收买属下的忠心,这不是为君之道。

    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来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卷一》)

    二者相较,高下立现!

    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将后周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赶下台,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 “北宋”。

    赵匡胤于开宝九年(976年)10月崩逝,在位16年。赵匡胤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澄事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200多年连年战争创伤得以恢复,国家出现了稳健繁荣的景象,享有“建隆之治”的历史美称。特别是立下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祖训,使整个宋朝出现了文化大繁荣。士大夫们也敢于进言纳谏,避免了历代帝王因纳谏而遭诛杀的后果。

    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期间,也暴露出了很多失误和缺点,甚至影响着整个宋朝。

    一、重文抑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防御外敌软弱无力。

    赵匡胤汲取前朝蕃将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教训,建国后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节度使实权,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的政策,统军的将帅没有调兵权,而且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致使宋朝的国防建设、军队建设一直软弱无力。由于宋太祖的这一政策,影响300多年的宋朝经常处于外强侵略、屈辱求和、受制于人、被动挨打的状况。最终,陆秀夫负幼帝蹈海,宋国以悲壮而苍凉的方式谢幕。

    二、燕云失地收回错失良机,给后代留下了无尽的烦恼。

    对于后晋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国,成为宋国的一块心病。辽国不愿供手让出,宋国则要自在必得。

    赵匡胤开国初期,军事力量强大,士气正处高潮,完全有能力将前朝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收回。但遗憾的是他却放了一放,把主要精力用在扫荡地方割据势力上。等国内局势稳定了后,才下决心去解决燕云失地,这时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

    以后,宋国为了收回燕云之地,与辽军战战停停二十多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不得不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回燕云。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两国战争。看似失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为最好,宋国得到了燕云之地,但和平方式的后面是宋国给辽国的真金白银。

    宋国每年要向辽国交纳银两10万、绢20万匹。澶渊之盟不仅给宋国带来了经济负担,最大的灾害就是泯灭了宋国称霸的雄心,使宋国从政治、军事上轮为二流王朝,也成为宋国积弱的起点。

    三、迟迟不予立太子,给自己带来了不祥之祸。

    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是历史上的一个谜,至今未解。宋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大的儿子已经26岁,小的也18岁了,按常规应该早立太子。但是赵匡胤没有,可能他感到自己刚跨入50岁,正年富力强,没有必要这么早立太子,或者还有其他考虑。就是这一决定,给觊觎皇位之人留下了可乘之机,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谈天说地、理朝论政。就是这天晚上,发生了“斧声烛影”,赵匡胤睡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此时,赵光义任开封尹兼中书令,封为晋王。

    当晚的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有赵光义自己知道。是不是赵光义毒杀了哥哥赵匡胤,至今无人知晓。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抢先一步成为皇帝,即宋太宗。他当上皇帝以后,也用不着向别人解释“斧声烛影”,只是赵匡胤英年早逝,一代英豪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为往事。

    赵匡胤以和平乞求方式解决边界争端和国家利益,给他后任宋国的皇帝开了个先例,起到了示范作用,致使宋朝300多年弥漫在屈辱求和的氛围之中不能自拔。

    赵匡胤的失误和宋朝的教训,警示着后世的人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建设,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国之重器,国家就要挨打,人们就要任人宰割!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为人来说,我认为赵匡胤主要有三个缺点。

    第一是冲动。

    【太祖尝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内侍行首王继恩请其故,上曰:“尔谓天子为容易邪?早来吾乘快指挥一事而误,故不乐耳。”】

    ——司马光《涑水记闻》

    “乘快指挥一事而误”的情况,对赵匡胤来说并不罕见。

    比如生气的时候,亲手敲掉大臣的门牙:

    【(雷)德骧判大理寺,其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擅增减刑名,德骧愤惋求见,欲面白其事,未及引对,即直诣讲武殿奏之,辞气俱厉,并言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引柱斧击折其上齶二齿,命左右曳出,诏宰相处以极刑。既而怒解,止用阑入之罪黜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比如高兴的时候,给出不过脑子的任命:

    【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对於广政殿,赐袭衣、玉带。上欲使彦卿典兵,枢密使赵普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柄,屡谏,不听。宣已出,普复怀之请见,上迎谓曰:「岂非符彦卿事耶?」对曰:「非也。」因别以事奏,既罢,乃出彦卿宣进之。上曰:「果然,宣何得在卿所?」普曰:「臣托以处分之语有未备者,复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耶?」普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事遂中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可谓性情中人,身在帝位而任情使气、随性而行,未免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性格冲动可以说是他的一个缺点。

    第二是记仇

    后世对赵匡胤的评价一般是“太祖豁达”,并不认为他气量狭窄。不过在我看来,他身上小心眼)的一面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的。

    对有小怨的人,他表现是这样的:

    【癸亥,上步自明德门,幸作坊宴射。酒酣,顾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临清王彦超曰:「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彦超降堦顿首曰:「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上大笑而罢。

    闰三月甲子朔,彦超上表待罪於私第,上遣中使慰抚之,因谓侍臣曰:「沈湎於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侍臣皆再拜。】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对王彦超的责问,虽有酒后失言的成分,但也可看出这些年来他一直记着此事。刻意报复虽不至于,嘴头上呛一呛是必不可少的。

    对有大恨的人,他表现是这样的:

    【己亥,以殿中侍御史郑起为西河令。起,不知何许人,轻俊无检操。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尝遇上於路,横绝前导而过,上初不问。於是出掌泗州市征,刺史张延范官检校司徒,吏辄呼以太保。起贫,常乘骡,一日,从延范出近郊,延范揖起行马,起曰:「此骡也,安用过呼!」延范深衔之,密奏起嗜酒废职,起坐左迁。

    右拾遗浦城杨徽之,亦尝言于世宗,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上即位,将因事诛之,皇弟光义曰:「此周室忠臣也,不宜深罪。」於是亦出为天兴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表面上宽待忠于后周的旧臣,实际上还是对他们起过杀心的,杨徽之即是一例。另外赵匡胤下令去除韩通父子的画像之事,也反应了他的忌惮心理。至欧阳修编《五代史》也不敢为韩通立传,可见此君不仅是赵匡胤自己的禁忌,甚至是宋室官方的禁忌。

    另外,老赵大面上通常表现宽厚,但喜欢在小细节上刁难他讨厌的人。比如他一边善待降君,一边用“恩赦侯”、“违命侯”这种侮辱的封号恶心刘鋹和李煜(当然这两位之前也做了许多恶心老赵的事就是了……)等人。说他“外宽内忌”,我觉得并不过分。

    第三是苛求完美

    【乙酉,上谓宰相曰:「古之为君,鲜能正身,自致无过之地。朕常夙夜畏惧,防非窒欲,庶几以德化人之义。如唐太宗受人谏疏,直诋其失,曾不愧耻,岂若不为之而使下无间言哉!为臣者,或不终其名节,而陷於不义。盖忠信之薄,而获福亦鲜,斯可戒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对李世民的非议,来自于他对“知过能改”比不上“无过可改”的认识。他想要追求“绝对无过”的境界,却忽视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反而将脚下路走得越来越窄。

    这种病态的(或者说非良性的)完美主义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宋代匪夷所思的武庙入选标准:

    【初,上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於此?」命去之。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令终,不宜在配飨七十二贤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

    乙未,秘书郎、直史馆管城梁周翰上言:

    “……只如乐毅、廉颇,皆奔亡而为虏;韩信、彭越,悉葅醢而受诛。白起则赐剑杜邮,伍员则浮屍江澨。左车亦奔军之将,孙膑实刑余之人。穰苴则愤卒齐庭,吴起则非命楚国。周勃称重,有置甲尚方之疑。陈平善谋,蒙受金诸将之谤。亚夫则死於狱吏,邓艾则追於槛车。李虎通中,广後期而自刭。窦金陈庑,婴植党而丧身。邓禹败於回溪,终身无董戎之寄。马援死於蛮徼,还尸阙遣奠之仪。其余诸葛亮之俦,事偏方之主;王景略之辈,佐闰位之君。关羽则为仇国所擒,张飞则遭帐下所害。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或从澄汰,尽可弃捐。况其功业穹隆,名称烜赫,樵夫牧嗫,咸所闻知,列将通侯,窃所归慕。若一旦除去神位,摈出祠庭,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必使时情顿惑,窃议交兴。景行高山,更奚瞻於往躅,英魂烈魄,将有恨於明时。

    伏见陛下方励军戎,将遏乱略,讲求兵法,缔创武祠,盖所以劝激武臣,资假阴助。忽使长廊虚邈,仅有可图之形,中殿前空,不具配食之坐。似非允当,臣窃惑焉。深惟事贵得中,用资体要,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能非今。愿纳臣微忠,特追明敕。从新议则恐泥,仍旧贯则稍优。或以矛盾相违,攻拒异效,即乞下臣此疏,廷议其长,於所执众寡之中,即厥理是非可见。”】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梁先生的意见可谓振聋发聩,奈何老赵他就是不听。如果说白起这一个例还有商榷的余地,后来的“不克令终”论实在令人说不出话来——但在赵匡胤眼里,这种极端苛刻的标准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跟冲动和记仇不同,“苛求完美”这个缺点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但我认为它才是赵匡胤身上最重要的缺陷,深刻影响了有宋一代的国策——这个缺陷足以解答为什么赵匡胤会提出“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这种匪夷所思的继承序列等不解之谜,因为该序列能成立的唯一前提是:

    大家都是兄友弟恭、叔慈侄孝的完美圣人。

    就统治来说,我认为赵匡胤也有三个主要的缺点。

    第一是没有好好保养身体,甚至染上酗酒等恶习,以至于猝死在事业高峰期,把江山留给了一个各方面都远不如自己的继承人。从而导致宋王朝没有走上更辉煌的高度,甚至开始下坡。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是赵光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二是脑抽搞出了“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的继承序列,间接导致太宗朝数件人伦惨剧,如他儿子(赵德昭)惨死,他弟弟(赵廷美)惨死,他大侄子(赵元佐)和亲爹断绝关系并装疯卖傻殃及无辜。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是赵光义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第三是没有趁着国初解决土地问题,不立田制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使得天选之人王安石变法时更加困难了。当然,这一条的锅我们要说分赵光义一半……

    宋太祖赵匡胤有什么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