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干什么的
  • 生产队时期,农村的“夜校”是干什么的

    我当年就做过夜校教师。

    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农村大队为普及农民学习文化,让农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思想以及解决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文化知识而办起了夜校。那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农村常用字,毛主席语录一百条,八个样板戏唱段… 有时也学点拼音字母和简单的算术加减法什么的。我们一行有四五个人,每天晚上上一到两节课。课讲完后,多数时间是进行个别辅导。

    有一次,应同学们要求,我们为他们排练《大刀进行曲》的舞蹈,由于没有道具,大家就用扫帚、木棒,甚至铁锹等替代大刀,没有乐器,就用敲击木板、脸盆和课桌椅替代乐器。那时候,人们真的是激情满怀。

    那时农村夜校条件很艰苦。一是没电,照明只能用煤油灯或者蜡烛;二是没有课桌椅,多为自带的极其简陋的设置;三是没有教具,我们只能土法上马;四是没有老师,我们当时虽是学生,但也不得不分到各个夜校去做教师。

    回想那些日子,也还是蛮有意思的。我们既能结交不少农民朋友,了解不少农村生活,也能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理的选择积淀一定的思想底蕴和知识文化底蕴。

    生产队时期,严格地说,应该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夜校"主要功能是:

    一,扫除文盲,开展识字运动,提高公社社员的文化素质。众所周知,新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变革而来,旧中国人民民不聊生,辛苦劳作一年不仅难以糊口,还负债累累,债台高筑,有的被逼不得不卖儿卖女,加之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流离失所者甚多,除极少数地主乡绅子女能上学外,95%以上的劳苦大众都目不识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气力帮助人民识字认字,并作为一个国策持之以恒的深入抓,一手抓扫盲速成,一手抓儿童入学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80%以上的人摆脱文盲,每户最少有一人能书写简单的信和字据,95%以上的人会认写自己的名字。前三十年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艰难起步奠基的。你说有多难啦!

    二,学技术,服务农业。农村人民公社社员,不仅要学识字认字,还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掌握育种、施肥、撒药等相关知识,不然,就会劳而无功,有的还实得其反。所以在"夜校"会因人而异地分组学习指导,提高社员的综合劳动素质。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人民公社社员,必须有与人民公社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想(上层建筑),不然,大家都怀着自私自利的思想(上层建筑),参与公社经济肯定会阻碍这种经济的发展。所以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模式,决定了上层建筑是积极向上,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社员是人民公社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牵着瓜,藤儿越壮,瓜越大。让社员知道公社与自己的关系,自觉地为公社添砖加瓦,使大家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这些教育活动,都是在生产队"夜校"实现的。

    四,结算分红。社员们工作一个月,要公布核对自己出工日与记工员所记是否相符,以便及时纠正。每工作一年,要总工分,以户为单位进行核算,计算出哪些户是余粮,能分红多少; 哪些户是缺粮,缺多少。其中的计算方法都是按政策,结合生产队经营情况,以及每户劳动力情况来核定决算的。基本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但对"五保"户则按小队平均值相靠,予以补助。很合理的,社员都有发言权的。民主意识很浓。

    人民公社时期的"夜校",是适应社员白天搞生产,晚上闲时进行学习识字,学习交流生产技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处理生产队日常事务和结算劳动成果的会所,深受人民公社社员的喜爱,也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怀念。

    夜校英语考试难度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