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寺庙现在是一般是同时使用。寺、庙是祭祀人员居住的场所,历史上这样的建筑很多。几乎每个县每个村都会有。

现在国家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以及他相关设施占到了一半,现在寺庙已经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称。

其实寺和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 宝贝英语

1、寺的来源和发展

最早“寺”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说文》中说“廷也”,就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就被称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构,而太常寺是还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经典释文》中有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汉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说法。西汉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级行政长官“卿”是在“寺”里面办公的。“卿”们掌管着钱粮、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多个事务。比如说,鸿胪卿掌管的就是传达皇命、应对宾客。那么换言之他的官署办公地点就相应的叫做鸿胪寺。

到了东汉的时候,寺开始作为佛教的寺院。传说在永平年间,汉明帝时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马驼来40多卷经书。汉明帝为天竺僧人建了规格比较高的住处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再到后来为僧人所建的住处都叫做寺了。

在梵语中“寺”是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就越来越少了,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不过有时候还是用寺作为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是这个在人们心理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人们心中寺早已经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庙的来源和发展

“庙”比“寺”出现的更早。一开始的时候,庙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其实一开始古人是把庙当做貌的谐音,他们觉得在这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这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庙,尊祖先貌也。”

根据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 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基本只做宗庙。

到了秦汉时期,庙就不仅仅做宗庙了,庙祭祀的对象开始扩大。规定凡是有功于国的人都也可以进入庙,比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等。

人们在庙中祭祀的有历史上的功臣、烈士、伟人,一方面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

3、供奉对象不同

所以到现在为止,“寺”是专指佛教的场所,变成了专门祀奉的是“佛”,比如如来佛、观世音等超然于世的佛。人们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灵的追求。

“庙”一般指庙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比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等等。去庙里一般是表达人们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强烈的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就是寺和庙的区别!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寺和庙常常混用,甚至寺庙连用,我们常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好像和尚都住在庙里;我们又说:大水冲了龙王庙,和尚庙里还有龙王?寺和庙有啥区别呢?

哪些是庙?

最早,庙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又称宗庙,皇帝有太庙(北京太庙在故宫东边,现在叫劳动人民文化宫),皇帝死后都要给个庙号,也就是他在太庙里称号,比如太祖、太宗、圣祖之类。有头有脸、有权有势的贵族有家庙,比一般祠堂要牛,祖上得当过大官才敢称家庙。

汉代以后,庙又扩展为祭祀鬼神的地方,河北易县有个集各方神圣的奶奶庙,里面有车神庙、学神庙、官神庙……反正你有所求,奶奶就能满足!比较正统的有,土地庙、龙王庙、二郎庙、城隍庙,南方沿海有妈祖庙。

后来,庙又用于追谥人间圣贤,比如山东曲阜有孔庙,南京有个夫子庙,各地都有的关帝庙。当然,后世还有为拍马屁而立的庙,比如明末各地给九千岁魏忠贤建祠立庙!

哪些是寺?

寺,在古代是国家机关的组成机构之一,比如鸿胪寺,管外交;大理寺,管审判;太常寺,管祭典等等。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皇帝安排他们住在洛阳的鸿胪寺,类似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后来,皇帝干脆把这个地方赐给他们译经传法,改名“白马寺”。

从此,为了铭记这份皇恩,就把佛教的宗教建筑统称为寺,比如兰若寺、灵隐寺、少林寺、大相国寺等等。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